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魏应乾
[导读] 当今社会,是“教育为主”的社会。小学一年级就会学习一门名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该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避免误入歧途。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教材,并结合生活实例,构建一个生活课堂,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法律认知,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川省兴文县共乐小学    魏应乾    644412

摘要:当今社会,是“教育为主”的社会。小学一年级就会学习一门名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该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避免误入歧途。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教材,并结合生活实例,构建一个生活课堂,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法律认知,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展开研究,提出相关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法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这离不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战略的实施。小学是学生最早接触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期,学习该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为如今的全面综合性教育,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正确的转变。小学生接受相关教育,为的是形成正确的三观,因为正确的三观能够影响到人的一生,所以说,该课程的设置是顺应时势的。
        一、小学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其对道德和法治教育只存在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如何让他们对此的认知变得清晰,就需要专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了[1]。教师正确的教导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毕竟,学校作为教育的温床,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但是,从实际出发,目前该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也在少数。绝大部分的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很容易踏进传统的教学误区,只顾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却不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实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导致学生对于相关概念、名词根本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造成了学习障碍;教师无法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造成了教学障碍。这样一来,小学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极为一般。
        二、教学策略研究
        (1)资源共享
        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的授课时,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教师除了教材内容之外,还会从其他渠道准备一些教学资源,大都以视频的形式,比起教材相关内容的晦涩难懂,视频就能够让学生可视可听,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课堂告别了单一枯燥,变得形象生动而又充满活力,学生会爱上这样的课堂。教师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资源共享,因为课后教师有布置相关的查阅资源任务,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生活实例皆可。学生与学生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自主积极性也因此提高,其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因此能够得到强化。



        (2)保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两者都必须对自身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跳出传统教学的围墙,进行角色对调[2]。教师对其自身的定位应该是课堂的辅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进行良好的引导,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地位,只有课堂的参与者具有了对自身正确的认知,才能够共同构建出一个教学课堂。该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及优越性,因为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中,能够最大化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也能因此实现自身素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这样以后,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质量水平也能得到大幅提升。要知道,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难以企及的。同时,教师也需要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提点,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有效课堂。
        (3)实现“学科整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推进,光注重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这门课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相应地添加合适的生活实例来方便学生的理解。学好这门课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教师在课前结合生活实际制定有效的教案,以便在课堂讲解中学生容易理解。比如说,教师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教材《大自然,谢谢你》这一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们去教室外面、操场上面追随着春天的步伐,学生们可以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可以倾听鸟语,闻闻花香,可以抬头望望天空,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通过切身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校园,也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这样切身的实践比教师讲一节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感悟力。
        (4)推行体验式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一年级就有的一门课程,如果从一开始教师的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所不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不可能会高,对此课程的印象就会固定为没意思的课,积极性不高,不肯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大家要知道,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3]。小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知道真善美丑,是非对错,这样学生才能养成一个完善的人格。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材相关内容的授课之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实践过后学生需要写实践感悟。这样结合实践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正面所学内容,学生对此的记忆点也会更加深刻。譬如说,教师在进行《分享真快乐》这一内容的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交流分享,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说近期自己最快乐的一件事,分享快乐能够促进同学情谊加深,从中也能感知到快乐有很多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该课程的设立能够对小学生的认知起到启蒙作用,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这条漫漫长路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地向前走,良好的德法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日后成为人才,为社会的成长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廖辉鸿.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9,000(005):P.98-98.
[2]丛小杰.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8(1).
[3]闫美丽.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000(014):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