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阅读之“缩龙成寸法”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赵朋斌
[导读] 古典诗歌的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诗歌结构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跳跃性。即使是名篇佳作,也往往可以截取一联或数联,成为较原诗更为凝练的小诗,这种“断章取义”,摘录式的阅读欣赏方法,我们通常称为缩龙成寸法。

咸阳实验中学    赵朋斌

【摘要】:古典诗歌的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诗歌结构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跳跃性。即使是名篇佳作,也往往可以截取一联或数联,成为较原诗更为凝练的小诗,这种“断章取义”,摘录式的阅读欣赏方法,我们通常称为缩龙成寸法。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简化信息,也能更快把握主旨,更难得的是经过对比阅读,能激发学生动手与思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学习诗歌,本文将就此方法进行粗浅地探究与分析,以期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做以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缩龙成寸法
        古典诗歌的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所以,我们对古典诗词教学必须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赏析古典诗词时,往往按照清代鄔以谦“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可为读诗之法”,一味强调多读;或者尊从宋代理学家朱熹“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学诗之法,一味强调书读熟了,从而形成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古典诗词教学理念:一是提倡死记硬背,读十遍,抄十遍,变乐学为苦学,搞得学生苦不堪言;一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名为“自主学习,拓展阅读,开阔视野”,实际还是盲目让学生“久之自悟”。传统的方法自有它合理的一方面,然而传统的阅读赏析方法也有它严重不足的一面。这样的教学,只能弱化教师的作用、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来补充,笔者今天想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缩龙成寸法。
        中国古典诗歌以押韵为总的通则,以章节为一个意义单位,尤其是近体诗,以联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而诗歌结构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跳跃性。即使是名篇佳作,也往往可以截取一联或数联,成为较原诗更为凝练的小诗,这种“断章取义”,摘录式的阅读欣赏方法,我们通常称为缩龙成寸法。
        缩龙成寸的赏析方法运用一:依据表达主旨需要而对诗歌词句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诗歌词句更加精炼,主旨更加突出。
        例如:
        许浑《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楸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如果刪去中间四句,全诗的主旨不仅未变,而且文字还显得更为精炼: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我们说删改后这首诗的意思是:金陵是六朝建都的地方。一、二两句说:六朝最后的一个陈国,在《玉树后庭花》靡靡的歌曲声中完了。随着隋兵攻克陈后主的景阳宫而结束,如今它已是一片空寂。最后两句说英雄一去,豪华岁月也跟着逝去了,只有青山无恙,犹是洛中。尽管七律缩成七绝,但是全诗以写对六朝兴亡的感慨的主旨并没有改变。
        为什么刪去中间四句:是因为中间四句或通过凭吊荒冢遗迹而写六朝兴亡;或通过江上风云晴雨来寄托对时代变化的感慨,和首尾四句意思差不多,刪去这四句不仅诗的主旨不变,反而还使全诗文字显得更为精炼。              
        缩龙成寸的赏析方法运用二:就是刪去诗句后,诗的主旨并没有改变,但文字稍有改变。
        例如;
        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刪去前两句剩下后四句也成为一首精炼的小诗,只是第一句文字稍有改动: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缩龙成寸的赏析方法运用三:刪减后,诗句的文字没有改动,但是诗的主旨有变化。
        例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刪去后四句也可以成为一首小诗,但是诗的主旨由“送别”改变为歌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以上各例,删减后都非全诗。但长期以来,它们都独立在全篇之外为人传诵。这种缩龙成寸后的小诗小词,一方面教全诗词的文字更少,更精炼;另一方面教其在原诗词中意蕴更多,更灵活。这是因为诗词的摘句教全诗词更是只在表现片断情感或某一情感的情态,更不受具体人事和一时一处思想的约束,使得阅读欣赏者所产生的感想或联想所受的制约较少,而随机伸发的可能性却较大。这就是古典诗句词句至今大量存在在人们口语中的原因。难怪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说到:“世有口头俗语,皆出名士集中”。
        其实当诗句被人们引用在说话和写作中时,它的意蕴已超出诗人写作时的思想感情,而具有新意义诣趣。人们阅读赏析时思路也不再受具体作品的规范和制约,积极发散思维能随时随地发掘出隐藏在诗句形象深处的涵义,甚至连作者也曾意识不到的东西,我们也能挖掘出来,用它表达我们自己全新的思想感情。
        例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
        治学妙语,历来为人所称道,这种引申实际上已经是远远超出作者原意的创用,所以王国维说“为晏、柳、辛诸公所不许”,但是这些词句确实又都具有超越自身的意蕴,“非大词人不能道”,也非大学者不能发。
        缩龙成寸法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赏析方法,长期以来,广为人们所使用,它可以为我们诗歌学习与教学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因为它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更高级的一种赏析方法。但在阅读赏析实践中,有些古典诗词尽管还不很精炼,甚至是名篇,它的诗句也有些多余。但是,我们在删减时也应尽量顾及诗歌的题材、体裁、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因素,不能随意而为。
 【参考文献】:
[1]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俞平伯、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顾青,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6]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注评》[M].江苏: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