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卢植鑫
[导读] 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气候方面,人文等多个内容的知识。

汕头市潮阳区谷饶中学 广东汕头市潮阳区   卢植鑫  515159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气候方面,人文等多个内容的知识。但随着这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着,自然环境也就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生态环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生态文明的创建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其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和生态文明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的时候,展开生态文明的教学,且对高中的受教育者们进行相关素养的培育也格外的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素养
        引言:生态文明对于可持续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情况之下,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造成的破坏是多个方面的,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者,在对其展开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渗透生态文明的观念,促进孩子们形成正确的生态理念,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实现可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方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
        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不单单是和地理学科有关的一种理念,其更加是一种综合素养的表现,不单单是与我们个人相关,更适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关。目前大部分的高中老师们为了确保学生们学习课程教材与进行练习的时间,把生态文明等思想方面的教育教学时间缩短,且并未意识到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对于地理这一科目来说算的上是一种损失。不单单是教育教学上的损失,在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上也会有所缺失。不知道坚持生态文明的人、不知道敬畏自然的人,那么在这个社会上就不能够变成一个有着较高素养的人。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们要充分的重视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
        地理这一门学科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联系的很紧密,且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大多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和日常实际,也是一门关于“生活”的科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孩子们通过学习,能够结合自身旁边的地理现象,以此来学会探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发现地理学科的强大魅力。所以,在进行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之时,应当要充分的结合到受教育者生活实际当中,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们积极的探索地理教材中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们进行生态文明的渗透教育,以此来达到理论结合生活的目的。在展开实际的教学当中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地理学科教育的教学成效。



        比如,在教学时,老师们可以设置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地理教学案例,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当中是非常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地理教材的学习内容都较为枯燥无味,特别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时容易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老师需要自己精心准备和设置好的地理案例,结合上网收集、生活实践积累等方法,将说中和地理的教育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案例进行探索、总结、提炼,寻找到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讲授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的时候,就会更加的游刃有余,准备充分,不会出现受教育者对环境保护知识“一带而过”的情况。这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对受教育者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单让生态文明的教育在高中地理科目中得到体现,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受教育者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让受教育者们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的手段也应当要灵活多变,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因“课”施教,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最为常见的有课堂之外的活动教学、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教学的方法以及情感渗透的方法等比较多的教学手段。
        比如,使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自然灾害这一内容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某些自然灾害相关的视频。例如2018年中国洪涝使得我国南北方许多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通过这个视频的案例,来剖析我们国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特征和危害性;再例如,在学习到区域地理当中的“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这一知识的时候,课程教材所选用的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的流失,简介了这一区域水土流失的原由和治理,但是针对不同的区域的水土流失有着不同的解决措施,老师们在这一节点中可以适当的补充我们国家南方地区的低山丘陵也有着较大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出现,可以对同学们进行提问,“南方地区所发生的水土流失和课文当中所指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并且还可以提出退耕还林、还湖、封山育林等治理措施。这一些课本当中所没有的案例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深层次思考,会让受教育者更见深度的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当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简单的来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且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缺失理论和方法的引导,导致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并未有所成效。生态文明的素养是当代高中生所要具有的一项素养,生态文明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们要充分的将地理学科的课程内容融合到生活的实际当中去,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萍,王健,邵琼,孙雨红.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47-248.
[2]贺红,兰仕萍,马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8):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