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以“细菌”一节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王真梦
[导读] 本文以“细菌”为例,探讨VR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完善生物教学,加深学生认知体验,提升学习效率,进而提高生物学科教学实效。

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  广东深圳    王真梦   518000

摘要:本文以“细菌”为例,探讨VR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完善生物教学,加深学生认知体验,提升学习效率,进而提高生物学科教学实效。
关键词: VR技术  生物  教学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域。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活跃生物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技术手段,打造生活化、自然化的教学场景,模拟现实环境,学生融入感强,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紧扣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结合教材要求,提出教学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生命观念)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科学思维)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社会责任)
        二、结合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周边,能否发现细菌的存在。再通过3D眼镜,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细菌。
        【活动目的】从生活中入手,培养学生对科技的认同感,并引领学生初步感知“细菌”,从而自然导入课题。
        师生协力 合作探究
        活动一:细菌的发现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发现人——列文虎克,并清楚得明白,细菌的发现是借助工具——显微镜。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发现的角度进一步验证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细菌从何而来?
学生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教师不论对错,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之中。
        【活动目的】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站在科学探究的角度,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并自然过渡到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鹅颈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分析实验并进一步探寻实验的严谨性。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更加深入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活动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电镜下细菌的图片,直观观察细菌与现实生活中实物的对比,感受细菌的大小。



       (二)通过VR技术的利用,直观感受细菌的形态
        通过游戏复习巩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再进一步通过3D视频,直观感受细菌的结构以及细菌与动植物结构的异同。
        【活动目的】以科技工具的辅助,让学生身在细菌的微观世界中,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把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辅以游戏的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利用旧知来巩固新知,并做进一步的延伸。
        活动三:细菌的生殖
        过渡:细菌的行为最终目的?那么它的生殖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通过视频,直观体验细菌生殖的过程。
        辅助数学问题,将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用数据表达出来。
        例题: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如果你4小时不洗手,那么你手上的细菌数目将是多少?
        【活动目的】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并辅助数据,更加清晰细菌的繁殖速度,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更好的生活习惯。
        (三)课堂小结
        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请学生上台书写思维导图               
        三、研究教学实践,做好教学反思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VR技术的加持,使得微小生物唾手可得。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用裸眼和VR加持下中细菌的不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探究热情。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VR设备与讲解的结合,有效帮助学生感受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使得学生轻而易举获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周边,能否发现细菌的存在。再通过3D眼镜,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细菌。通过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这一观点。通过观看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视频,让学生深切的认识到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VR技术与生物课堂的整合,采用声音、色彩、视频、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强化感受、深化理解,通过直观、细腻的虚拟现实场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打造立体直观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平台,加强师生交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有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助力增强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柴文利.借助多样课堂导入,开启高效生物教学[J]. 中学生物教学,2017(24).
[2]秦东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的整合探索[J].中学生物学,205(10).
作者简介:王真梦(1991—),女,蒙古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