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声学与现代音乐的联姻——简述频谱音乐的诞生及在我国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王胜
[导读] 频谱音乐(Spectral music)始于法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目的是抗衡于当时风靡欧洲的序列音乐,试图探索出一条属于法国人自己的全新的音乐道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艺术学院  王胜 830002

        频谱音乐(Spectral music)始于法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目的是抗衡于当时风靡欧洲的序列音乐,试图探索出一条属于法国人自己的全新的音乐道路。他们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分析, 以乐音的基音与泛音作为出发点, 借助频谱语图进行深度窥探,利用声音本身具有的音响特征为其材料,并寻求新的结构力而创作音乐。所以频谱音乐也是现当代音乐声学与现代音乐创作的联姻。简单说来,要创作一首关于中国铜锣的音乐,首先设计一套科学的音响采集方案,完成音响的采集,接下来利用频谱图分析其具体的音响关系及特征,从中寻求一种结构力,基于这种算法进行创作。代表人物有法国作曲家杰勒德·格瑞瑟、提斯坦·缪哈耶、罗杰·泰西埃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作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这种音乐流派被世界广泛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不光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还积极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从而我国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先锋作曲家也涉于频谱音乐,创作的优秀作品被公演,如徐孟东的管弦乐作品《远籁》,郭元的管弦乐作品《三叠》,当然也有大量的相关文章也陆续被发表,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世纪风靡欧洲的序列音乐长期成为专业音乐创作的主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一些作曲家试图摆脱这一现象,从而寻求新的音乐创作的道路。1973年五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法国年轻的作曲家组成的“线路探索小组”,成员分别是捷勒德·格瑞瑟、媞斯坦·缪哈耶、于格思·迪富特、迈克尔·勒维斯、勒杰·泰西埃,他们共同发表了《l’ Itiné raire》(道路、旅程)宣言,声陈他们要通过联合音响工程师与演奏家一起构造出一个新的音响世界,为了方便演奏其创作出来的作品还创建起Ensemble l’ Itiné raire的专门的室内乐团,正式探索之路由此开启。在其宣言中,他们反对如序列音乐一样在其声音中一切非本质的结构的音乐, 极力的阐述声音不但不是静态的,而且还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个体,也就是说声音是从诞生、延展到消亡的过程样式,他们以此作为其作曲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作为对序列音乐的一种反动,法国音乐家(雅内坎→马肖→梅西安→布列兹)一直力求摆脱德国音乐的影响,从而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受其约束的音乐康庄大道。作为该理想的后继者“路线探索小组”成员们认为:序列音乐即使有最初的结构力,但在绝对的过程中发展,那么这种结构力也是很武断的。缪哈耶也说:序列音乐相比较频谱音乐而言,序列音乐体系是一种主观的霸权主义,十分的武断。而频谱音乐是从揭示声音本源为切入点,频谱更客观、更科学和更现实反应了声音的属性。


因此可见,他们经过理性思考与研究把持住了序列音乐的命门(带有其“严格预制性”手法),从声音的本质出发,结合现当代音乐声学,根据泛音原理、频谱图等等方式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让现代艺术与当代科学联姻,结出丰硕的果实。
        就这样,一直到1979年于格思·迪富特为这种新的音乐取了一个很时髦的名字—— “频谱音乐(Spectral Music)”,随后捷勒德·格瑞瑟对这个新奇的名字进行解释:频谱不是一种体系,也不像序列音乐,甚至调性音乐那样的体系,而是一种态度。在考察声音时,不能片面地将其看作一个静止的音响,而要把它当做一个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样式,因为它有从起震到死亡的全过程。同时缪哈耶也说:“频谱音乐起名缘由,是因为我们曾经用频谱作为探索声音信息的科学工具,此后就比较草率地使用了频谱音乐将其命名。”由此可见,他们对这个新名字并不是十分满意,又苦于没有更好的替代,也就默许了。此后频谱乐派流传开来。
        频谱音乐经过许多音乐家的不懈努力,创作了一批优秀且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被世界所认识和认可。当然,频谱音乐在我国宽松的文化背景下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国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验精神的先锋派音乐家,他们也或多或少的涉足频谱音乐。近些年来,有关频谱音乐文章和音乐陆续被发表和公演。如肖武雄、林昶、吴粤北、郭元等音乐家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成果。
        肖武雄博士的学位论文《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比较深入的研究了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从理论建模与运用出发深刻的阐释频谱音乐,再通过作品分析实力求证其中的声学原理,最后通过用传统的音乐“术科”(旋律形态、曲式原则等等)归纳和总结出作品的组织结构特性。吴粤北博士的学位论文《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架——基于算法的频谱作曲技法研究》,作者从算法作曲、作曲算法技术的简要阐述入手,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作曲技术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所创作的频谱音乐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其音响的生态学作为基本出发点,对其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剖析。还有一些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也探讨了频谱音乐的创作技法或从作品出发分析其组织结构等等。刘广野《频谱音乐中分音的使用与构建方式》就以乔纳森·哈维《为死者悼,为生者祷》为例,通过自然科学手段分析音乐材料、创作手段等,从而阐释频谱音乐中分音的组织与构建方式。
        频谱音乐虽是当代科学与现代音乐联姻后的结晶,但它和其他音乐流派一样,对音乐的诸要素,如:音高材料、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实验和研究,提出了新颖的观念,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实现手段。在肖武雄、吴粤北等音乐家的论文中从作曲理论技术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进行了分析。还有一些文章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入手探究了频谱音乐。但在我搜索的过程中发现与频谱音乐相关的美学观念文章基本处于一个空白状态,因此,笔者认为这也不乏是一个很好的立意与研究方向,有了相关的理论支撑,更易于频谱音乐的欣赏与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