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独钟一枝——简评伍国栋先生《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王胜
[导读] 伍国栋是我国资深的民族音乐学家,著述颇丰。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实践经验中的不懈探索,于2010推出学术价值极高的又一力作《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艺术学院   王胜  830002

        伍国栋是我国资深的民族音乐学家,著述颇丰。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实践经验中的不懈探索,于2010推出学术价值极高的又一力作《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本著作将音乐置于生态文化背景下,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民族器乐乐种“江南丝竹”的历史文化沿革和不同时代的音乐流变。从历史脉络、乐种文化、乐种形态等视角与维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读者多角度、立体呈现出江南丝竹的前世今生。笔者也将以本著作为研究对象,窥探该著作的学术特色和研究方法,从中汲取养分。
        一、多学科相结合的视野下的《江南丝竹》。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多学科的交叉,多维度地阐释一个音乐事象,追溯它的前世今生,横看它的流变发展。作者将音乐学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从概念入手严谨的阐释乐种的历史沿革,既有纵向文化与历史的追踪,也有横向音乐学科特色;始终不离音乐事象这一核心,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不忽略音乐艺术外延的文化表述,多方位立体展示具有典型江南区域文化样式之一的江南丝竹的风格与特征。另外,作者在传统乐学理论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今音乐学相关分支学科,如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学、乐器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等,对乐社、乐曲、乐队、乐器、结构考辨梳理,对比分析,归纳整理,层层递进的精辟阐释,为我们全面系统的展示了“江南丝竹”的乐种文化和乐种形态。比如,为了厘清“丝”“竹”乐器、丝竹乐、竽瑟之乐、江南丝竹间的概念,在第一章“丝竹乐溯源”中,作者就结合历史学、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也有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大量古代遗留壁画、音乐实物、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典籍,以及对其进行断代和有效信息分析,丝竹乐的发展脉络才得以相对清晰地呈现。
        二、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江南丝竹作为民族器乐合奏的乐种,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更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孕育而生。其形态,不光指江南丝竹合奏的音响形态和独有的曲目乐谱,还应包含其演奏技法和乐器形态等。其文化,主要是指关于江南丝竹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及对江南丝竹的传播、影响等方面的解读。建国以来也有许多学者涉足江南丝竹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音乐本体和演奏风格等形态方面进行阐释探索。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不少学者竭力从文化中阐释江南丝竹。形态与文化缺乏有机地结合,要么过渡关注文化而失去了音乐学学科特点,要么过渡关注音乐本体形态忽视文化表述。


而本部著作的出版,可谓是久旱逢甘霖,作者在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下从宏观理论视角全方位立体地研究江南丝竹,使形态与文化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不仅翔实的阐述江南丝竹的本身的特点,也使我们明白了江南丝竹之所以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历史文化原委,同时也为乐种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比如第三章的安排,就是同文化和现实环境中的人出发阐述江南丝竹,因为由人组织的乐社是江南丝竹的摇篮。根据不同时代的乐社,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组织形式、表演风格等特征,可以窥探出江南丝竹的历史沿革和流变规律,从而能客观具体的展现江南丝竹的艺术价值。
        三、宏观纵览,微观窥探。宏观与微观不光针对研究对象的内涵,也对研究视角有重要意义。宏观具有整体性与全局性的研究特点,而微观则具有个别性与局部性的特点。宏观把控,微观求证,二者不是死板的框架,而是动态的研究方法,事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与运动,因此在研究中就要选择恰当的科学的参照物(或者二者中的一个要是静止的),这样才有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宏观把控与微观求证相结合更能直观立体地展示某一音乐事象全貌和特征。在著作中,作者先将江南丝竹置于中国丝竹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江南丝竹的前世今生;在某一历史背景下又将江南丝竹置于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考察江南丝竹的流变,对其渊源与形成精炼出:“一个地区(环太湖地区),两个中心(民国前的姑苏和民国后的上海)。”等等。在微观方面,作者采用从音乐本体窥探,对比曲目乐谱中的材料、曲体及腔型等特征,考究江南丝竹曲目类型及其来源。也有关于江南丝竹曲调“体式”与“腔型”的各种变体形态的分析等。由此可见,在著作中宏观视角可以大到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微观视角可以小到一个个灵动的音符。两种视角的有机结合也为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宏观视角可以让其研究达到理论的高度,微观视角可以让其抵达理论的深度。
        四、引经据典,图文并茂。理论没有实践为空谈,实践没有理论指导是无头苍蝇。本部著作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田野工作为资料基础,根据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为指导,经过扎实的案头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方法应运而生的乐种专著。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作者针对有关丝竹、丝竹乐、江南丝竹等名称的概念含义混淆,为此作者小心求证,在两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寻找蛛丝马迹,从而厘清相关概念,考究了江南丝竹的历史沿革和时代流变。伍国栋先生根据在以往的研究经验,将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相关古籍记载、古代相关文物、壁画、古代乐谱等;二是相关的他人的研究成果;三是通过田野工作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这三类资料第一种是既定事实,经过历史的检验,可信度极高;第二类资料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专门地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斐然,也是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第三类资料是实践中的资料,由作者本人记述,就作者自身的学术背景,也是极具说服力的。最终呈现与本书的资料有实物资料、古籍记载、乐谱资料、图片资料等。可以这样说,该著作不光研究了江南丝竹的音乐形态和文化历史,还为后来者提供了翔实的专题性文献资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