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空间-谈水彩人物画创作中画面氛围的营造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许彩华
[导读] 绘画作品在震撼观者视觉的同时应该体现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能够触及观者的心灵,在具备艺术性、观赏性同时具有思想性,画面氛围是体现作品精神性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将画家作品中思想性可视化的表现。

青岛大学中心校区美术学院  山东青岛  许彩华 266071

        绘画作品在震撼观者视觉的同时应该体现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能够触及观者的心灵,在具备艺术性、观赏性同时具有思想性,画面氛围是体现作品精神性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将画家作品中思想性可视化的表现。在绘画中,画面氛围是创作主体心灵与客观对象相互感应产生,同时渗透于画面各个部分之中并成为笼罩整个作品的一种意味、品性;是画家在创作中表达主观倾向和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量的绘画作品为例分析水彩人物画题材中画家如何运用艺术手段营造画面氛围,在画面中展现个人魅力和审美观念并且与观者间建立起传递情感和思想的纽带。
        中国当代水彩画家王绍波的水彩人物画,融合西方科学的形式表现要素和东方意象精神活动,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达到精神的传神。他的人物画作品色彩如油画般浓郁,线条张力十足,通过立体主义的形象与传统国画人物的神态想交融,画面氛围浓厚。比如他的作品《渔歌》,画面中是春日黄昏海边港湾,三个平凡质朴的渔人在傍晚满载而归的瞬间。这幅作品的构图借鉴了西方古典写实绘画的一些构图原理,选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由画面最左侧一点向右侧放射,将视线集中引向最右侧站立的主要人物以突出主题的表达。画面整体采用纯度较低的黄褐色调,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夕阳的暖调之下,颜色浓重雄浑却又不失水彩的灵秀飞动,表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画家沉醉于捕捉平实人动人的瞬间,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写实处理,将他们劳作的动态和欢愉的神情真实的再现了出来。画面远处平直的海岸线给人以平稳、安定、开阔之感。当这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画面整体温暖朴素安宁的氛围便扑面而来。他的另一幅水彩人物画《酥油茶》描绘了三个西藏男青年,他们在帐篷旁的草地围着热腾腾的酥油茶席地而坐形成圆形构图,画面整体处在蓝灰色调中,右上角一抹红色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灵动。画中的人物皮肤黝黑粗糙,有着藏族民众所特有的外貌特征,三人席地而坐,动作悠闲神情放松似在交谈。画家通过浓郁的色调以及对场景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诉说着藏民朴素的生活和沧桑的经历,画面中透出的放松祥和的氛围值得我们细细品赏。
        在周刚的水彩人物画作品中,较多的是对像煤矿工这样底层人物的描绘。而与写实主义主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场景写实的刻画来营造画面氛围不同的是,周刚主要是通过画家对形体的独特理解和大胆丰富、极具变化的用色以及线条,赋予画面独特的氛围。他的作品并不注重人物刻画的精细度,反而大量使用了简约概括的手法,直接抽取最接近物象的形态轮廓,但在画面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独具一格的绘画内涵。比如他的作品《倔强的黄土地》中的矿工笔直的站立着,目视前方。


对于画面中人物的塑造,画家只采用了两块大色块,用书法般的用笔和纯黑色的线条简练的勾勒出矿工的形象,通过笔触和线条的力度塑造矿工眼神中透漏出的深沉和凝重。画面中黄棕色调犹如被阳光烤晒过的色彩,用大笔触堆叠出背景,衬托深色的人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氛围。虽然人物形象被几笔简练带过但是画家用富有张力的线条和简练的颜色赋予了画面装饰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增强画面形式感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感情渲染,画面整体热烈沸腾的氛围呼之欲出。再比如他的另一副作品《第三掘进队》,用大小面积不同的笔触堆叠出人物和背景。背景的红棕色块,人物的黑色块和矿区特有的金属锈色与纵横交错的大笔触相融。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摆脱纯粹的实际形象,进入真正有生命情感的知觉形,人物表情高度概括,外形用厚重的黑色线条勾勒,刻画出深沉、辛酸、坚毅的矿工形象。周刚力求通过用线、用色直接表达对象,无所谓理性的完美,更没有以前对古典主义的要求,他在创作时运用夸张、变形甚至是拆解重构的方法对形体进行带有自己个性符号的理解和表达,让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热烈沸腾的氛围。
        在许海刚的水彩画作品中,弥漫着如水一般安静、澄澈的画面氛围。他的水彩人物画独有一种净化心灵、安抚心绪的神奇力量,即便是在他那些肆意挥洒的作品中也始终带有一抹任他风雨如晦,我自安之若素的温润恬淡。比如他的作品《亮宝节上的人们》描绘的是藏民盛装出席甘南藏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亮宝节的场景。画面呈方形构图,将人物组织在同一坡上,一层层堆叠,表现出一种屹立向上和热闹拥挤的感觉。画家在描绘的过程中,对于处在亮部的人们,选择运用干画法通过肯定的用笔一呵而就,同时通过色彩的纯度表现出强烈的光感,将观者的视觉中心集中于此。对于远处的人们则采用湿画法保持水彩的水色交融和自然灵动,以后面的“虚”衬托前面的“实”。画家通过水彩画水色的把握,在加强画面冲击力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水彩所特有的通透灵动的魅力。画家非常善于运用小笔触,他醉心于钻研印象派对于光的处理以及修拉式的点彩技巧,在画面暗部中运用近似点彩小笔触一笔笔一点点的叠加,使画面中带有一种浑厚的视觉效果和经年累月沉淀出来的深沉。画面中采用以红为主导的暖色调,通过描绘藏民佩戴的珠宝饰物加以点缀,节日欢快热闹的氛围便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彩画在与西方文化交融互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画家们不再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对画面内涵和情绪性的关注,通过艺术手段对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进行主观的处理从而在增强画面冲击力的同时赋予画面精神性的表达。在水彩人物画创作中对于画面氛围的营造不仅需要绘画语言的理性组织,也需要其他画种的审美启发,同时更离不开水彩画所特有的效果。在画面中加强氛围的渲染增强画面美感和冲击力的同时还表达了画家对描绘对象的真情流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