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邓梦渝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4月   作者:邓梦渝
[导读]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实效的阅读训练。以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 “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四川省德阳市东汽小学   邓梦渝  618000

摘要: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实效的阅读训练。以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 “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   训练   方法   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又是诱导,又是激发,有的亲自朗读示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生学会感情朗读。而学生的朗读却又不尽人意,这就不禁使人想问:学生的感情哪儿去了?当我深入学生的实际一了解,才惊讶地发现:学生的精神生活太贫乏!造成此种原因有种种,课堂上缺乏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培养,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一、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寻求愉快的增能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让自己学,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二、认知生发,积淀情感
???     生活实际是学生认知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因此,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先从认知训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才能积淀出真实的情感。
        三、情境训练,培养情感
???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学生不是容器,情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作为审美接受的主体,其审美情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唤醒后,也必然会能动地去感知所要接受的对象,使身心沉浸于创造的情境和成功的欲望之中。
???     1、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继而产生浓烈的情境感受并作用于自己的心理,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就非常容易地投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力,使得主体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陶冶、感染。
??    ? 2、由我及物,移植情感
        无情的景物都和审美的主体一样,当有了活生生的感情和行为,就会令人品味无穷。移情能使美感活动充满鲜活的力量,使得审美对象被真情点化,化物为人,洋溢着情感。



???     3、同情共鸣,触景生情
        许多文章所描述的境界,同学生的情感世界相融,是活生生的客观世界的艺术再现,它们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当学生在朗读欣赏这些作品时,常会自然地进入作品境界。有的文章与学生的感情上有某种相似或一致,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内化吸收,升华情感
        当学生汲取了生活或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并把它转化成一种美感的时候,它就是逐步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美感水平,丰润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纯洁了他们的心灵,规范为一定的审美标准,积淀了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了学生自己的道德标准,为他们将来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未来打好基础。
        五、注重范读,以范引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
        我在教学《长征》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了毛主席那刚劲有力、豪迈奔放的书法作品《长征》,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诗,使学生在课始阶段便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为学生对这首诗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本兴趣盎然。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中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愫,与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阅读前的范读是兴趣的激发,是对文章的感知;阅读中的范读,是对文章的感悟;阅读后的范读,是对课文的赏析,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升华。
?       六、巧用评价,以评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评价。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我幽默地说道:“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德阳境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我说道:“似乎已经绵延到了中江县了,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绵延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崇山峻岭里了。”
评价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相机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讲求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
        阅读教学中突出朗读,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定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