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科学味的课堂 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4月   作者:谢华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  谢华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认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有进一步提升。有科学味的课堂要求教师找准原点(出发点),明确目标(目的地),选择合适教学内容和方式(途径),让学生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  探究;发展能力;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古人云:“欲知平直,则比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欲知教学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以“绳”准之,而这“绳”则是课堂增量。喻伯军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上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认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也就是学习真实发生,体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少到多的变化过程。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更注重科学概念、探究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让科学课堂教学有科学味,将探究学习真实落到实处。如何创造有科学味的课堂教学,让探究学习真真实实发生,并且落到实处,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下面结合《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每一课教学内容都属于一个大主题单元里,要明确这一课要教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我们要先对照课标分析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进而分析这一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定位这一课的目标。基于实际,找准原点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后,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学生在上课学习之前,他们自己已经具备的科学概念、生活经验、科学方法,这些前概念是处于什么状态。原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头脑中“原来有什么”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只有了解儿童的前概念,原有的知识经历 ,再和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相比较,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
        三、重视过程,促进探究学习真实发生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低段一年级的科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探究活动为途径,以情感为抓手。
        (三)游戏策略学习测量方法
        一年级同学在探究活动方法上还需要老师引着走,扶着走。


在引、扶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微视频教学,采取基于“兴趣优先”理念的趣味教学把学习内容与游戏融合,寓教于乐,借游戏的竞争性和挑战性,促进儿童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效率。
        师:该怎么测量呢?说说用手测量的方法,复习旧知:注意起点和终点,一搾紧连着另一搾。
        师:那我们用今天来测量桌子的高度的时也要用到这些知识,大家一起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播放用小棒测量桌子高度的视频)
        师:看完视频,大家都会了吗?请一个两人小组到讲台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看看他们的操作是否正确,教师抓拍操作关键步骤;
        小游戏:火眼金睛 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通过看视频学习用小棒的测量方法,上台演示,火眼金睛小游戏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探究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孩子学习的效率,为后面孩子们自己探究测量做好了铺垫,保证了后面孩子们的测量活动有效开展。
        (四)两两合作,综合提升
  课标提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年级的探究活动操作较为简单,器材也常见,以往的四人小组出现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只能观看的弊端,于是我选择了安排两人合作完成两次测量,一人做记录一人负责测量,第二次活动的时候两人交换分工。这样的安排下每个孩子们测量得非常投入、专注,探究效率也更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发展了增量。
        探索活动结束后,对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进行反思研讨,将学生的测量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提醒学生观察数据并思考:我们的测量结果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引发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得出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不同,而这些结果不能进行比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误差小。这时候再出示课前用测量的纸带,进行比较,哪个的结果更准确,研讨环节孩子们参与课堂交流,个体思维之间产生碰撞,从而促成新概念的形成达成课前所预设的目标有效的科学课堂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和一节课学习学生科学素养诸多方面能力有多少提升,要想有提升,就需要我们教师下功夫,促使学生在富有科学味的课堂,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每一堂课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发展和成长,课堂更有效才能真正体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童年是基石,奠基了人生的将来。我想我们给孩子童年里播下一颗科学探究的种子,一定能积跬步而致千里。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2]喻伯军.《低年级小学科学教学实施建议》
[3]谢小立.《植物》单元教学中学生概念与思维发展分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