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特教学校后进生转化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4月   作者:郑雅容
[导读] 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因身体和功能的缺陷,导致特殊学生较于普通学生而言有更突出的心理特点,更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身体、心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在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存在学业成绩提升困难、问题行为、心理障碍等问题。

漳州市阳光学校   郑雅容

【摘要】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因身体和功能的缺陷,导致特殊学生较于普通学生而言有更突出的心理特点,更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身体、心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在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存在学业成绩提升困难、问题行为、心理障碍等问题。身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赏识教育,帮助特教学校后进生进行转化,赏识教育在疏导心理问题、养成行为习惯、健全学生人格、推进“融合教育”等方面能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笔者从聋校全日制生管工作的角度出发,以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谈赏识教育在聋校后进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字】特殊教育  后进生转化  赏识教育  称赞表扬  生管管理    聋生行为问题
        【正文】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五类残疾人共有6000多万,听力言语残疾人比重最大,占34.3%,特殊学校学生数占比最大的也是聋生。但聋生的学业成绩落后、心理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特教老师经常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犯难。当前我国聋教育主要安置形式是特殊学校,且多为全日制寄宿制,扣除课堂时间,聋生住校课余时间占比为70%,因而特教教师除教授课堂知识技能外,课下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为开展特殊学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从事全日制聋校学生生管工作,从分析、转化后进聋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入手,发现赏识教育在转化后进聋生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并且能取得正面积极的效果。
        一、后进聋生的心理特征和主要问题行为
         (一)听力语言障碍使聋生形成特殊心理特点及表现
        1. 好奇心旺盛:聋生的求知欲很旺盛,他们对同一事务的专注度差,尤其是后进的聋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喜欢“凑热闹”,多数聋生都乐于学习和乐于尝试新鲜事物。
        2. 焦虑和紧张:因听力障碍、旁人不理解和不友好的态度等因素,聋生存在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后进聋生容易出现敏感、小题大做、猜忌等心理特点。
        3.孤独感:听觉受损和言语障碍,使聋生对周围环境、对自我意识认知存在缺陷,促使他们认为自我是孤独存在的个体。后进聋生因为成绩不如别人,自我认同感和成就体验差,通常会否定自己、缺乏自信、做自我归因。
        4. 抗压和受挫能力差:后进的聋生自我认知水平较低,在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时,常倾向采取逃避或依赖他人的态度。容易出现缺乏主见、自觉性低、拖延等问题。
         (二)特殊心理特点下的问题行为
        在上述殊心理特点及表现的影响下,后进聋生通常有以下的行为问题:偷窃、固执、情绪过激、暴力、胆怯、伤人或自伤、恶作剧等。
        二、运用赏识教育干预和纠正聋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常说“家长的十句话也抵不过老师的一句话”,由此可见教师在聋生心目中很有权威,这种威望多数情况下高于家长。老师对后进聋生的评价,对他们情绪、学习动力以及人格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寄宿制聋校的生管老师,与聋生的相处时间比科任老师、班主任和聋生家长都长,生管的教育引导方法,对待聋生的态度,对聋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赏识教育,是对后进聋生的正面期望
        1.什么是赏识教育?
        首先要从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罗森塔尔的实验说起,实验人员利用赞赏、激励和良性心理暗示等方法,暗示教师、学生和家长,让平庸无奇的学生从各方面远远胜过了实验前处于同等水平的学生。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 “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个体由衷的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使个体向着优于一般表现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赞赏、认可和希望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就被成为“教师期望”。
        赏识教育基于上述这一实验提出,它更接近是一种教学评价,可以是对学生某一阶段表现的生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更可以理解为是对某种优秀学习成就的预判。
赏识教育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为基础,通过正面评价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取得的某些成绩或做出的某些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让学生的正向心理体验得到提升。
        2.赏识教育有诸多方法
        赏识教育的方法包括:共情、平等、接纳、尊重、激励、宽容、提醒、理解等,这些方法最终目的是转化后进聋生的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使之往正向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二)笔者在聋生生管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个案探究
        1.运用接纳、包容、赞赏,将有暴力行为的后进生转化为品行标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育者平等接纳后进聋生,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适时赞赏,转化问题并非难事。
        L是一个聪明的男孩,一年级入学时,学业成绩落后,脾气暴躁,暴力问题行为随着年龄增长有加重的趋势。如:见同伴做坏事,对之拳脚相加以“伸张正义”;意识到自己犯错,就徒手撞玻璃或者摔东西。某天, L打同学,老师请家长配合教育,L的父亲带着皮带走进教室,当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抽打L……
        L的问题行为与原生家庭的管教方式密切相关。L父亲向笔者坦言,L是一岁药物至聋,因怕他学坏,家中一直管教甚严,从小到大一旦L犯错,就严厉批评,批评不动就以打骂解决,随着L日渐长大,父亲越来越“打不动”了,为管教犯难。笔者向家长分析L在校的表现:爱憎分明、细心敏感、自尊心强、渴望得到认同。从小到大父亲对L强调的是“不对”、“不行”,L习得了不顺父亲的意要受罚、挨打的习惯,他对待同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待自己犯错的惩戒性自伤,是父亲的铁血政策的投射。家长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管教方式太过极端。笔者建议转变教育方法,用赏识教育来引导L。在家庭中、宿舍中、活动中接纳L,让他多参与日常生活,体会“被需要”的快乐;犯了小错误,不过多指责,更不能以暴制暴;欣赏L的优点,他做对了,就及时赞赏。
        有一年的教师节前夜,凌晨1点,笔者巡查宿舍,发现L用手电筒照明,用水果练习雕刻,发现笔者后,他藏起刻刀(宿舍区内严禁使用危险刀具),笔者忽略刀的禁用问题,先赞赏他的作品:绽放的玫瑰,栩栩如生!是否准备送人?L说是为老师准备的教师节礼物,半夜雕刻,是担心白天其他同学碰了刻刀,不安全。


笔者夸奖他心思细腻,并表达了顾虑:感动又担心他因光线问题而受伤。L随即把刻刀收拾好,让笔者代为保管,并与笔者约定时间,次日5点起床雕刻。第二天中午,笔者收到了L送的用水蜜桃雕刻的花朵,L把成套的刻刀交给笔者帮忙保管,表示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待上烹饪雕刻课程时再取回。笔者心生感慨,假若当时劈头盖脸批评他半夜不睡觉还使用违禁刀具,L必定觉得委屈,事情将无法两全。
        2.运用激励和“优点单”,将自卑偏执的女孩转变成为知心大姐姐。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运用赞赏的方法促进个体自我激励和肯定,是转变自卑和偏执后进生的重要技巧。
H十周岁进入特殊学校读一年级(因没有手势语、手语交流基础,只能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入学后,H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并有交流障碍: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人同桌;排队要与别人保持半米以上的距离;没有玩伴;几乎不与人交流。笔者同时也观察到她吃苦耐劳,能第一时间完成班级和宿舍的卫生工作;她也自律自觉,开学第一天把作息时间表抄写下来,并自觉严格遵守时间作息。
        入学后第二个月,笔者用纸笔交流走入H的内心,找到了H不合群的原因:自卑、偏执。三年普校生活中,她样样争第一,卫生、体育、手工、绘画都不拉下,但仍旧被笑话是“哑巴”,她逐渐封闭自我,不再对人友善,觉得接近身边的人都会欺负她。进入聋校一年级,小伙伴笑话她年纪大,滑滑梯都钻不进去;三四年级的聋生嫌弃她不懂得打手语……H夜里睡不着,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用指甲抓伤自己,以示“惩罚”。笔者在纸上写:“你有一个优点,你认得很多字,会用正常人的句式表达,老师认为你是一个好学生!”读到这句话时,H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眼睛里泛出异彩,捂嘴笑了。这是一个需要得到激励和认可的女孩!
        之后笔者常创造条件,帮助她发掘优点,激励她生成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建立自信。
        3.撕去标签,刷存在感的“黑社会”转化为校园的“活雷锋”
        “标签效应”,指当人被贴标签后,个体出现自我印象管理,会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行为,而这个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在笔者接触的有问题行为的后进生中,一部分认为周遭对他评价不公正,进而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达到引起关注的目的;另一方面后进生自我受到了标签的暗示,自暴自弃,久而久之成为标签所述的样子。
        学生S读初三,学生叫他“黑社会”,因他常欺负弱小、阳奉阴违、破坏公物,指使同学做坏事,特意学影视剧的装扮和举止,把自己打扮成“黑社会”的模样,耀武扬威。有一次S不小心从餐椅上跌落下来,伤到了手腕,笔者联系车辆送他去医院挂急诊,当天下着雷阵雨,S指挥同学帮他准备雨伞和衣服,却无人肯帮,“黑社会”瞬间丢了威风。候诊时,S向笔者倾诉没人愿意帮忙的苦恼,扬言伤势痊愈后,他要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同学。笔者告诉他,人与人的互帮互助是基于尊重和相互关爱的,就像老师带他就医,是出于为关心他的身体,发自内心地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弟一样看待,并不因为他成绩不理想、品行差就他置之不理。老师认为他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优秀的学生,不要被“黑社会”这个绰号影响。S坦言从小就做坏事,被这个称呼叫习惯了,每当被叫“黑社会”,脑海中就浮现自己走路带风的样子,也想过要改头换面,但没有信心。笔者和他达成一个约定:帮他消除“黑社会”的标签,做一个阳光少年。
        笔者请同伴们见证S决心改过的“演说”,并且在同伴面前宣布今后要消除绰号,肯定S的优点,剖析需要改进的问题,S的“追随者”们纷纷响应。“黑社会”这词不再出现,S活跃在篮球场,大家都愿意和他组队打球;S带领同学进行周末大扫除;哪里有同学需要帮忙,哪里就能发现S的身影;有同学犯错了,S就拿自己的经历做反面教材,帮同学改正错误。
        三、在后进生转化中运用赏识教育还应当注意的问题
        赏识教育的方法很多,效果很好,但应当根据聋生的个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错的赏识起到的反效果可能会比负面批评的危害更大。
        (一)赏识内容要具体、实事求是
        特殊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受感官刺激和影响,在运用赏识教育时,赞赏的内容要具体,以能被聋生主观感知为标准。例如,称赞“你今天表现真好”,不如说“你今天帮助小同学晾衣服,很棒”。
        赞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变得更好,假如教师在赞赏的同时也发现了聋生的不足,不妨大方指出。“哇,你的舞蹈太美了!”不如说“你的舞姿很美,如果表情再舒展些,就更完美了”。
        (二)赏识频率要得当
        赏识虽是教育教学中的好方法,但使用频率要得当。就像山珍海味,天天吃也味同嚼蜡。如果后进生表现确实一般,教师还是频繁多次进行赞赏,也起不到赏识的激励效应,反而麻痹了后进生的思想。
        (三)赏识也要注意对象、环境和影响
        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个体潜能,对消极应对的心态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并不能用在对所有的对象和场合,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负面效应。例如,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再频繁使用赏识教育,就有可能触发个体的骄傲自满心态;当着后进生的面赞赏优等生,就有可能使后进生更加自卑。
        (四)赏识必须发自内心
        赏识绝对不能流于形式,赏识不能只是表面行为,赏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表达出来的赏识才最能打动聋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观察、倾听和思考,感性地体会和接触特殊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特殊学生是一个需要被关怀的群体,特殊学校的后进生更加脆弱敏感,但他们潜力无穷,可塑性很强,极易受到周围人的暗示和引导。喜欢被赞美是人类的天性,在教育教学中,巧用、善用赏识教育,能转化心理、行为不良聋生,引导后进聋生迈向真、善、美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聋生社会适应性,推广融合教育,帮助聋生回归正常社会。
【参考文献】
[1]贺荟中. 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徐芬. 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昝飞. 融合教育:理想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6]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