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作用及实施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4月   作者:孙艳春
[导读] 地方课程作为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

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孙艳春 

摘要:地方课程作为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面对教育深综改的新形势,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育人价值,丰富立德树人的实践途径,探索地方课程精品化建设发展方向,寻找地方课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每一位课程研究人员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本文结合延庆区地方课程的实际,从地方课程的作用及育人价值、创新地方课程的实施路径、地方课程的实施成效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关 键 词:地方课程、作用、实施路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地方课程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实现以及教育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地方改革方案的实践者与推行者。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核心素养重要组成要素,是课程综合和的重要载体,是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途径,是育人目标下实践体验的重要保障。
        一、地方课程的作用及育人价值
        1.地方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根据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学生发展,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并具有地方适应性。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地方课程在“统筹”思想下体现整体教育观
        课程改革的深化方向是关注育人导向,加强“统筹”思想,突出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课程综合化、主题化发展特征明显。地方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内容,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能更好地体现课程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指向立德树人、整体育人。
        3.地方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
        地方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初衷,是为了克服我国此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学校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针对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具体需求,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接触、了解、关心社会并学会对社会负责;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地方课程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
        4.地方课程是进行“地方情怀培养”的主要途径
        国家课程立足于国家民族的总体层面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校本课程则较多关注学校育人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唯有地方课程指向人的地方情怀的培养。基础教育不仅需要适应个体的教育、体现国家意识的教育,还需要关注地方情怀的教育。在古代,老子曾指出人不仅要修德于身,修德于天下,还应修德于乡,修德于邦。今天,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强。面对这一局面,在某一区域内以地方文化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塑造包容、和谐、品质的新生活不仅是会聚各地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压舱石。而这一社会发展的教育使命就是经由地方课程形成区域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也就是地方课程区分于其他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
        5.地方课程能发挥地域资源作用拓宽实践渠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由此看到,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适应地方和学生需要的角度看,地方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比国家课程更强。


地方课程从尊重和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出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二、地方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索
        1.推进课程整体育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地方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学校整体育人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基石,那么地方课程就是根脉。为进一步推进地方教材的使用,加强地方课程的研究,探索课程整体育人的有效路径,我们指导带领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价值体系定位等方面,将地方课程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利用地方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延庆三中生长课程体系、延庆四中致?远课程体系、珍珠泉小学发现?发光课程体系中都有对地方课程的融合设计与实施。延庆二小的生态课程体系构建、四中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等课程设计方案更是把地方课程内容作为学校课程特色重点规划。地方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和育人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2.改变课堂教学行为,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超越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习不再是单纯局限于课堂内、学校中,而需要延伸至校外,为教师、学生开发出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校内与校外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与成长不可分割的基础与保障。为此,我们根据地方课程的区域地方特色,将课程内容与区域内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开发出适合课程、适合学生、适合区域的课程菜单资源,丰富了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地方课程育人价值及实施途径的研究与探索,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多学科、多角度的融合。穿越课程的边界、学科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校园的边界,做到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地方课程与学校活动的整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3.探究地方课程本质属性,提升课程理解认同
        地方课程不适合归属于学科知识课程。虽然,地方课程涉及地方文化知识的学习,但记忆、掌握这些地方文化知识不是课程的根本目的,而是通过对地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做到化地方性知识为心系桑梓的情怀、建设家乡的能力。因此,地方课程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是传递文化知识的课程,而是以文化知识及相关活动滋养学生地方情怀的经验课程。这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引入课程,将学生所处区域的多种文化形态引入课程,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地方课程的教材所提供的是话题、是导引、是资源,而不是有待教授的知识文本。因此,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地方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依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只有基于此种课程观念,才不至于将地方课上成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科学课,才能实现知识累积的学习转向经验增值的发展性学习。
        4.深化地方课程评价研究,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地方课程课堂教学在完成通用育人目标(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等)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功能,避免地方课程异化。评价一节课是否体现了地方课程的本质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评价学习结果:第一,是否增进学生对某一地方问题的深度理解。第二,是否形成学生对某一地方文化的积极倾向。第三,是否促进学生形成报效家乡的主动态度。还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学习过程加以评价。 一是长度,即学生经验增值的历史维度。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对某些地方问题、地方文化具有历史性的认识。二是宽度,即学生经验增值的地理维度。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对某些地方问题、地方文化形成地域概念。三是深度,即学生经验增值的思想维度。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对某些具体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揭示其中的道理。
        总之,地方课程作为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延庆区以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价值为核心,以探究地方课程实施路径为主线,结合课程实际与学生发展需求,践行课程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干部教师课程意识,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打造延庆地方课程的品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