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文明习惯养成探索 龚国民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4月   作者:龚国民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文明礼仪因子,将文明礼仪教育有机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第三小学   龚国民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文明礼仪因子,将文明礼仪教育有机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鉴于此,文章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文明习惯养成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文明习惯;养成
        引言:对于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发育还未完善,受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或行为习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阻碍。依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载体,将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不文明习惯进行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认知,从而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素质培养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
        一、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小学生文明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文明习惯是一个人内在发展的基础,也是健康成长的根基。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行为习惯,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认知基础,还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发展,助力学生的未来成长。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培养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素质培养、行为养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依托道德与法治学科载体,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出发,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事例为导向,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实现其主体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全面、客观、理性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从而达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实况分析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劣关系到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策略,是当前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一对多讲述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育浮于表面,缺乏实质作用和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持续推动课堂进程,却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并不高涨,对于法治知识和具体案例并未进行深入剖析,思想道德意识和个人修养也未得到有效提高,这和国家大力推动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发展的初衷相背离。当今阶段,时代的主题已经发生变化,陈旧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教育策略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策略及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教学和认知水平上,未能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创新度不高。
        三、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文明习惯培养策略
         (一)基于案例的对比引导,强化文明礼仪认知
        过去固化的说教式授课方式,难以给学生带来较好的情感体验,自然也不能让学生生出共鸣情绪。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更多教学创新,盘活单调乏味的教学课堂。


如可以添加一些文明礼仪案例,收集学校班级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以正反面案例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从这些真实、明晰的案例中收获更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行为上的对比,更容易让学生分辨出对错,提高辨别力,文明礼仪的渗透教育就可以水到渠成。例如,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公共秩序,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为维护社会稳定尽自己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小组榜样,激发学生积极进取
        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多对榜样人物存在一定的心理倾向和学习动力,面对所喜爱的榜样目标会毫不犹豫地去接受和效仿,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情基础,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设立小组榜样和文明小标兵,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小组评比活动,颁发文明小标兵、文明宿管员等称号,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整体保持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赞”活动,说一说“你喜欢小朋友的什么品格或特点”,使学生在相互赞美、相互肯定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自我美好的激励效果。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向他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在《拉拉手,交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法,让学生在交友互动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发展榜样,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让文明礼仪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行动,若只是夸夸其谈,那所谓的文明礼仪教育也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上的空谈。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引导时,要致力于将文明礼仪习惯变成既可以感化学生心灵又可以指导学生行为的品德力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此,在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了一系列缤纷多元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以期以活动为载体,让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并随着学生的成长发芽开花。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将行为累积成习惯,教师也要适时给予警示和引导,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尊重学生的差异,要真正意识到所有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差异,并给予足够的尊重,不唯成绩论,也不搞区别对待,平等看待每位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情景活动的创建、小组榜样的设立、童话故事的运用、家校合作的开展、有效评价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不良的行为问题,培养自身的文明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此外,以小组为单位、以榜样为动力、以童话为牵引、以家校为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环境策略,使学生在多元化、全方位的引导下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从而保证德育培养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余润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J].江西教育,2020(27):28.
[2]吉海荣,陈怀凤.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儿童的文明礼仪——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为例[J].现代教学,2020(Z4):80-81.
[3]孙晓琳.“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6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