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州分公司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
摘要:水在大众生活以及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而且国家发展和建设与水资源有效合理的应用是离不开的,为对水土保持方面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一定得将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任务做好。所以,该篇文章关键是对于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影响进行相应阐述,而且重点对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当中运用实施相应剖析,便于使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减少,促使水利工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设计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工业建筑领域得到稳步发展,但是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加重、环境持续恶化,我国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建设理念。水是生命之源,只有水资源丰富,才能保证工程建设领域的稳定发展,所以,人们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防止水土流失加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影响
1.降低自然灾害出现频率
当前,科学技术得到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能力也更为完备,而且发挥出愈加关键的影响。采用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有效合理的促使植被生长,从而使得植物覆盖率得到提升,对于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有着关键影响,能够使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下降。而且水利建设关键目的为除害兴利,经过进一步强化生态修复,能够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减少变得更为有效。
2.促进水利工程经济利益得到提高
在之前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当中,时常会有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因为泥沙持续减少,蓄水的能力持续降低,将造成蓄水量持续降低,不但对水利工程影响的发挥造成影响,并且对整体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作用。采用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措施,能够于一定程度之上使得水土流失问题减少,使其一直维持着较好蓄水功能,在蓄水量持续提高的时候,不但能够使得水库运用的寿命得到延长,还可以使得建设的成本下降,可以使得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3.预防自然灾害
经调查,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使得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大量流失,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加剧人地矛盾。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策略,但是收效甚微,水土保持能力仍然持续下降。水利工程设计采用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保持水土,促进植物生长,还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提升植被覆盖率,保护耕田,防止因水土流失制约经济发展,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率。地球上的资源和生命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进一步强化生态修复建设,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共同家园。
二、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
1.设计过于多样化导致的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涉及的项目过多,设计图纸烦琐,所以导致设计呈现多样化特征,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建设期间会产生大幅度的引力作用和重力作用,若二者达到工程所能承受的最大阈值,将会极大地加速水土流失,进而产生多种侵蚀现象。侵蚀现象的持续出现将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如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植被难以修复
水利工程属于民生工程,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肯定会出现占用耕地或宅基地的现象。这些土地被长时间占用,长期没有植被覆盖,被破坏的植被难以短时间内修复,将使土地丧失水土保持能力,哪怕停止水利工程建设,栽种植被,这些土地的蓄水能力也难以修复到原来的水平。现阶段,大部分水利工程建筑物是由钢筋、水泥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会长时间占用土地,导致土地丧失肥力,难以再栽种农作物。
3.以点或线状的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容易加剧水土流失。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于偏僻地区,施工难度较大。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避免破坏周边植被而加剧水土流失,降低土地蓄水能力。水利工程建设会大面积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长期裸露,加剧水土流失。如果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周边环境的生物链断裂,破坏动物的生存家园,降低动植物的数量。
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
1.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导致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生态退化问题,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首先应该从对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情况来对其进行治理和解决。例如:对于盐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稻草等植被被盐碱地进行高山,同时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栏封育,减少植被的损失率,同时对于那些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的地区,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修建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来进一步推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2.利用主体施工空间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采用混合式布置方案,可行性较高,施工场地分布于两岸,面积较大。设计人员要做好规划,设计最佳物资运输路线,尽可能采用最短路线,降低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避免反向运输和二次倒运,减少运输设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有效保持水土。施工人员应坚持生态修复理念,尽量做到挖填平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地表破坏和施工时间,将弃土和弃渣合理回收或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施工结束后,尽可能在已被破坏的地表上栽种植物,修复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率。
3.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的观念
当前,生态条件日益恶化,中国不但提高生态条件保护重视度,并且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合理科学地把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运用至水利项目设计当中来,能有效合理地改善及修复生态条件,不但可以使得设计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使得这个目标得到有效实现,还需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观念。只有将生态观念意识树立起来,真正认识到水土流失产生危害,才可以将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使植物得到健康生长,使土壤的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水土流失可能性下降。
4.强化机制及加大投入
水利项目设计当中,之所以出现忽略水土保持,是由于相应机制不健全,没有对其发挥着约束的影响。所以,还需健全水利项目质量监管制度与安全管理制度,对建设的质量实施严格把关,一定得保证与新时期的生态发展观念相符合,使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有效满足。除此之外,水土保持展开还需一定资金的支持,不过在之前水利项目设计工作当中,通常把资金投入建设进程当中,对于水土保持开展一般是忽略的,而且资金投入也是极其匮乏的;因此,一定得设置上专项的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而且在当前时期,中国更加关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而且出台大量相应法规法律,因此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概算当中应列进水土流失的治理费用,要严格监督,使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工作,实现专款专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水土流失现象中采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高度的重视自然条件,将其与自然、人为因素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生态自然修复的客体活动开展,提升生态自然修复效率。想要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就必须选取适当的运用方式和手段,综合的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成效,从而将生态自然修复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侯涛,王丹,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2]廖承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7):136~137.
[3]赵云朋.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