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207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根本在于教育问题,只有把教育发展好,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农村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我国5.5亿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更保障着农村学生同样能够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一)教育资源愈发丰富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等重要部署。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积极落实政策部署,建立教育现代化示范点,积极购买图书、乐器及各种球类运动产品,规划建造阅读室、体育场、娱乐教室等基础教育设施,努力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积极适应和追赶网络时代的大趋势,确保网络畅通,既有利于学校通过网络接触名校的优质教师和教学资源、缓解本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又能推动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国际、国内咨询,了解时事政治,拓宽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畅通的网络能够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与远在外地的父母或家人保持联系、拉近距离,从而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学环境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教学的投入,加强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绝大部分乡村学校增设了教育资源、仪器设备、教学场地等,但对于一些偏远山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教育资源等仍然无法完整的得到补给与资助。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的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能够使有关设施得到合理运作的专业人员,相应设备难以发挥其实际效用,与城市里优质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相比,乡村学校单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物质上的投入与扶持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三) 家庭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与课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环境宽阔的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受教育环境显得相对单一。城市学生在接受完学校的系统教育后,还有条件和权利选择参与课外兴趣班,而农村学生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学生相同的资源,甚至可能存在城市学生课后在上兴趣班充盈身心、而农村学生在帮家人务农参与劳动的现实对照情况。并且在农村的受教育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是与在外地谋求生计的父母长久分别的“留守儿童”,剩下的学生的父母则绝大多数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及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提升策略
(一)探索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构建合理农村教育体系
首先,农村教育改革要转变对外部力量依赖心理,拒绝产生以往对政府和社会力量扶持“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扭转认为只要完善办学环境、增加教育经费就能推动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进而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错误认知,积极主动学习和吸取政策部署和外界扶持过程中的有效方法与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有针对性的加以利用与实践。
其次,探索农村教育改革,应从农村实际出发,注重植根和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考虑与农民切身相关的利益,考虑农村学生的实际功底与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与管理策略,而不是一味地与城市教学制度看齐,盲目地将城市教学标准应用于农村教育,以城市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衡量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刀切”,在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将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最后,重视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是广大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就是有固定的教师教学,支教和教师交流制度虽可以暂时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帮助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较快的提升,但绝不是长远策略,学校要从从招人、用人、到留住人才方面都需下功夫,教师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对教学系统的运作、学生的受教育效果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招聘程序、环境待遇、职称评定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改进等方式来招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广大农村地区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教育的部署,建立教育现代化示范点,购买图书、乐器及各种球类运动产品,规划建造阅读室、体育场、娱乐教室等基础教育设施,既努力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为解决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差距大、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上的问题。例如一些农村学校,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却忽视了相应的师资力量的培养问题,尤其是音乐、信息技术等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出现类似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相关设施难以发挥其真正效用,最终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由此看来,物质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以农村学校的刚需为主,把握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在合理投入资源配置的同时,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此方面,农村教育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政府的扶持能够有力改善办学条件,
但是仪器设备的使用、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方式的改善等都需要人的操作,教师仍在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光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也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还需在师资力量方面苦下功夫,既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又要通过培育相关人才增强软实力建设。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与家庭氛围
学校作为读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圣地,校园里的环境氛围和人文气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塑造和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中的诸种条件与因素,会作用于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学生三观的塑造以及对学习、学校甚至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认知。但当前少数农村学校出于自身办学条件有限和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或是迫于对国家政策部署的回应,一味的注重升学率,宁愿引导初中学生直升职高或拒收劣质生源等方式去追求所谓的好看的数据,没有真正起到为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平台的作用。学校应真正关注到学生的所需、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努力向农村学生营造一种与单一的农村生活截然不同的浓郁人文气息,引导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在家庭氛围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是当前中国农村最普遍的人群,这阻碍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儿童容易出现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并且由于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知与辅导,孩子难以对读书树立正确、认真的态度,容易对学习敷衍马虎,后续会造成学生逃学、厌学成绩下降情况,这无疑是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所以,在家庭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重避免对子女进行过于枯燥的说教,注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正确引导孩子的认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