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阳设计院(广东)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200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与优化,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本文阐述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房屋居住布局较为分散、土地的利用程度较低、乡村文化传承脱离等,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要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提升,提出改造的策略,结合地方的特色。要明确总体的发展目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探索实施路径,要与城乡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提供城市化基本空间框架;最后,要加强资金的投入,适应乡村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乡村环境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人居环境;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引言
在当前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对于村庄人居环境进行改善,要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优化。同时,要推动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采取双向的措施,对乡村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指导,要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升级。但是,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建设,推动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一、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一)布局较为分散,土地利用率有待提升
在当前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了解其发展的现状,然而由于乡村聚落规模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土地进行充分的利用,非农建设用地、农用地、闲置地布局较为混乱,不利于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村庄内存在超标的宅基地,导致宅基地闲置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较低,也不利于乡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二)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在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提升的过程中,要调查乡村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了解当前所存在的主要弊端,如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出现各种污染问题,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于乡村的生态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受到污染。尤其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开展,土壤中所蕴含的有毒物质在逐渐增加,使得生态环境更为恶劣,不利于对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乡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
乡土文化是乡村人居环境保护的核心,乡村文化的融入才能更好的体现乡村居民在各种活动中所展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进行融合,要体现对多元理念的追求,然而在调查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农村原有的特色没有得到传承,乡村建筑的风格被破坏,也不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
(四)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人居环境优化的过程中,对农村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由于管理的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政府对农村建设的引导,没有体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其次,农村建设管理层面不协调,由于实施的效果不佳,没有与村民自治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得村庄规划实施受到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村庄的安全隐患;最后,规划的体系忽视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与环境组织的目标相协调,规划的内容与要求不完整,在规划体系方面存在问题。
二、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区域发展状况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差异,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物质环境好,则人居环境规划质量会得到提高;其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村庄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主要区域的文化背景,与乡村人居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宗族意识、寻根文化、乡土乡情都会对人居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增进村庄的社会团结,有利于对人际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形成乡村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改善,不是对村庄自身,而是结合村庄所处的区域对区域经济进行发展,从而带动村庄经济的发展,创造人际环境改善的条件。要真正守住乡村文化的根,通过文化来形成凝聚力,对于村庄社会组织和集体经济进行进一步发展,推动乡村的可持续优化。
三、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具体策略
(一)打造乡村特色区域,加强自然保护
在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中,要对生态发展区进行保护,对村庄的房屋布局进行合理的设计,要体现人口发展的趋势。同时,合理地对宅基地政策进行引导,建设特色发展区。对于区位的条件进行选择,要对周边的自然村进行扶持建设;其次,以中心村作为生产和服务的中心,对于居住体系进行构建,要使得环境得到改善;最后,加强资金和政策的补贴,对于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形成集体组织和自治组织。最为关键的是,在对乡村特色区域进行打造的过程中,要融入乡土文化,体现自然风光,要加强核心灵魂的体现,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环境的优化。
(二)加强资金合理投入,提升利用效率
在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加强资金的投入,要使得整体的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借助农业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对资金进行整合;其次,通过农民自助组织的方式,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要对于道路、垃圾、路灯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积极的吸取投入社会资金,参与农村设施的运营,可以实现运营主体的企业化。在管理方面,对于人员和职能进行设置,要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本村的公共卫生进行维护,可以将扶贫与公共事业进行结合。
(三)完善农村规划组织体系
在对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与扶持。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要纳入到宏观视角下的统筹规划。首先,省政府要通过政策来对乡村区域的发展进行引导,对于政策的空间规划进行落实,加强对农村的投入,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拓宽投资的渠道;其次,市、县政府要对相关规划完整的发展机制进行建立,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的延伸,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对于中心城镇进行建设,可以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进行提高;最后,在村组织方面,对于乡村环境进行治理,要形成新型的农村组织,推动村规划向农村社区规划进行转变,发挥村集体的多重角色。
(四)发展农村建设技术,加强技术服务
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技术服务和工作指导工作进行开展,要推动技术下乡提升农村建设的水平,更好的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政府对于规划的服务进行延伸,要建立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对农村建设的主体进行指导,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类似的机构,加强宣传与培训,可以提供技术规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在当前的城市战略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乡村发展的特色,对于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村的结构较为混乱,没有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要科学合理进行宣传、规划;利用乡村的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乡村的融资渠道,注重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升级。
参考文献:
[1]周游,周剑云.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与提升的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2.
[2]郭佳佳,张红宇.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267-269.
[3]张贝贝,崔东旭.济南历城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A].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17: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