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太平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
摘要:我国建筑施工管理的理论基础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现阶段施工存在的诸多问题,论证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给出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建议及整治措施,旨在为实际建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措施
引言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在土建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后,搭建健全科学的工程管理模式,对项目施工现场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工地现场的井然有序,实现高效安全的生产活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建筑工程施工效率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施工现场管理紊乱,施工活动推进缓慢,施工效率难以保证,从而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项目施工管理现状
1.施工现场管理机制落后
对于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他们施工现场所执行的管理机制已经滞后于市场及社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问题。首先,大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时,呈现“不体系、不谨慎、不严格”的管理特点,没有对整个项目所有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监督和审核,从而使部分工作由于疏忽大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其次,没有很好地对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监理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界线划分,权限范围紊乱重复,既影响了建筑施工正常工作,也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最后,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以次充好,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以上三点都是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现场管理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而这些无疑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综合素养亟待提升
对于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施工单位常常采取分包的方式,将部分工程或者分项工程分包给其他具有同类资质的施工企业,而这些企业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往往通过社会上的劳动力中介等一些不正规的,不具备经营资质的中介机构,雇佣大量的临时施工人员,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水平有限,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人为失误,而影响工程质量。另外,对于管理人员人员来说,从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专业学识等方面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当中,部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忽略了施工企业的整体利益,在工程上大量使用一些假冒伪劣或者价格低廉的残次材料,进而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3.现场监督管理意识淡薄
监督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项目施工全过程,从前期施工准备阶段到后期竣工验收阶段,都需要质量监管人员时时以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作业人员以及施工质量等要素进行跟踪检查与监督,以及时查找出工程质量缺陷或者存在的问题点,将质量与安全隐患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点。但是,一些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人为违规现象视而不见,导致小问题逐渐积累成为大问题与大事故,进而给施工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4.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管理制度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一个科学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能够激发员工的斗志,使全体员工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促进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比如《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是施工企业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执行阶段,施工企业却另外形成了一套施工现场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主的“个性化”交底制度,在开展技术交底工作时,总工程师的总指挥作用弱化,涉及到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步骤、施工场地布置、材料规格、数量、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等技术交底内容,只是以偏概全的一带而过,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问题与漏洞频出,给建筑工程质量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应对策略
1.针对施工管理机制的建议措施
顺应时代的需求,建立创新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机制,改变施工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实现跨部门间的合作发展,从而实现工程建设工作的高效推进。首先,要规避以前单一、落后的管理制度,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采用部门负责人和区域负责人的双线管控机制,这既避免了过去部门负责人单一管理的诸多弊端,也提高了生产建设效率。其次,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实现人性化管理模式。随着“90后”“95后”逐步成为从业人员的重要代表,他们在工作中除了必要的劳动报酬,更期待获得企业归属感。因此,在对年轻人进行管理时,更要人性化管理。
2.构建高效培训体系,提升人员综合素养
培训教育是施工企业日常基础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增强全体员工责任意识,促进员工整体素质提升的一条有效路径。因此,企业应当结合建筑工程的规模、投资额度、建设重点以及现有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制订一个可行性高、适用性强的培训教育计划,将建筑施工管理要点、管理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员工的个人综合素养、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等内容纳入到培训计划当中,并通过集中培训或者线上远程培训等方式,使参训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在实际工作当中做到恪尽职守,积极向上,以带动其他领导员工的工作热情,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齐头并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部分管理人员对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类型比较陌生,而且欠缺这方面的管理经验,这就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而埋下质量隐患,因此,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向管理人员灌输施工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点,保证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管理效力,使一些管理难题迎刃而解。
3.健全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权限
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立业之本,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工程与精品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在质量管理方面下大力度,下狠功夫,首先由企业负责人牵头,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机构,并明确每一个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构建一个责、权、利清晰对等的质量管理格局。每一名管理人员应当肩负起质量管理工作重任,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巡检、抽检,并督促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自检。其中的涉及的检查内容包括:建筑物深基坑、桩基、地基处理的质量检查,地基与主体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查,防水、保温、钢结构、幕墙等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供热系统、采暖系统、通风照明系统、电气系统的安装质量检测等。每一道施工工序都需要由质量管理机构中的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并形成一个详实的检查记录。
4.针对施工建筑材料管理的建议措施
完善对施工现场施工建筑材料的管理措施,保证施工生产活动的效率和进度。首先,对源头施工材料提供商家进行各方面资质审核,同时对施工现场混凝土原材料的保管环境也需要一定的监管,保证环境温度、湿度的恒定。其次,严格规范施工材料的使用,确保符合建筑规范要求。最后,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专业技术、职业素质及道德水平满足生产要求。
结束语
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加可靠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建筑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积极落实科学的工程管理方式,企业工程管理理念要实现创新,能使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防全.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5):161-162.
[2]潘安平.建筑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3]李磊.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8.
[4]丁萌.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