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综述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李亚萍
[导读] 摘要:“两个必然”思想作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核心思想,在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济南市  250000
        摘要:“两个必然”思想作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核心思想,在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对“两个必然”的质疑声音不断,本文从《宣言》中“两个必然”的理论概述,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以及“两个必然”的现实启示,对“两个必然”进行分析,重申“两个必然”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资本主义
        《宣言》自发表以来,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指南。各国社会主义的运动呈现积极的景象,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发展前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有些人对“两个必然”提出质疑。因此本文拟对近二十年关于《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进行研究,分析“两个必然”思想的价值意义,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对“两个必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两个必然”理论的概述
        (一)“两个必然”思想在《宣言》的表述
        “两个必然”思想完整表述是在《宣言》正文中第一章提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首次明确“两个必然”的含义,这一理论是在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前提上提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必然”不是割裂的,本质上是一个必然,两者属于同一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刘建军,2008)。当然,“两个必然”思想的含义也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谈到阶级斗争理论时,提出 “两个必然” 中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历史必由之路(陈明凡,2010)。
        (二)“两个必然”思想的科学论证
        马克思在论述“两个必然”思想时,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比封建制度更有进步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开始显露,具体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作用下,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郭海英,2008)。
        其次是阶级斗争。“两个必然”的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的,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即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魏强,孙来斌,2014)。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人们日益分化为两个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随着无产阶级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和发挥领导作用,无产阶级终将取得革命的胜利(刘建军,2008)。
        (三)“两个必然”思想的实现过程
        在“两个必然”的实现过程中,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有的人对“两个必然”的实现提出质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阵容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资本主义的一系列调整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还显示出生命力,因此有些学者提出对“两个必然”的实现信心不足。但是他们忽略了三点:其一,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没有灭亡的原因在于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吸收社会主义的很多做法。其二,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着资本扩张导致的环境、资源等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安启念,2008)。其三,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本来就为私有制的废除孕育了物质基础。不断的经济危机和工人困苦的生存环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与大工业大发展不相容(房玫,2003)。因此,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局部调整,延缓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但并没有发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质变(吴雄丞,2008)。生产力发达的同时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工人的生活状况差;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机器代替了部分工人劳动,从而造成大批工人失业,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徐崇温,1998)。总之,在出现诸多新变化的同时,资本的剥削与统治没有改变,两极分化依然存在。
        世界社会主义的阵容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呼声日益高涨。以我国为例,自从建党以来我们坚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两个必然”思想作为《宣言》的核心思想,始终贯彻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这些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从实践角度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 “两个必然”理论的真理性。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全球化在“两个必然”进程中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连成一个整体,商品、资本、服务贸易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资本主义过剩的商品输送到发展中国家,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但是全球化的趋势在根本上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完全一致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动态表现形式(房玫,2003)。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资料为整个社会所有,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是必然趋势(石镇平,包彩娥,2010)。
        二、“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两个决不会”的论断。“两个必然”是“两个决不会”的必然结果,“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过程,因此,了解“两个必然”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入手是十分必要的。
        (一)“两个决不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坚持“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在各国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分析德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情况时。指出德国革命所具备的条件不够充分,尤其是在实践上缺乏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社会条件,这一观点已经初步包含着“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仅没有达到一定生产力,而且没有形成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决不会”思想初步形成。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从而得出废除私有制的社会条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趋势这一观点,使“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基本成熟(房玫,2003)。


        (二)“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建军认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实质上是一样的。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必然”是从社会发展规律来讲的,“两个决不会”是从生产力方面来讲的,“两个必然”是“两个决不会”的前提,“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实现过程。换句话说,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其生产力时,才能实现资本主义的灭亡,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但二者从思想层次上讲是存在差异的,“两个必然”主要是论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两个决不会”讲的是新旧制度替代的问题(刘建军,2008)。王立军着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来阐述“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他认为,实现“两个必然”的重要手段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但生产力的发展是进行斗争的基础;“两个决不会”也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补充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王力军,2002)。房玫认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修正,二者是相互补充,存在一定的联系的(房玫,2003)。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两个决不会”的最终结果。一方面,二者的寓意方面,出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二者又是高度统一的。“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应有之义,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和完善。
        (三)“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关系的分析,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论断,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是必然趋势,但当前的生产关系还能容纳其生产力。同样,对于社会主义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又要看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曲折性。因此,我们在坚持“两个必然”时不能忽视“两个决不会”,也不能用“两个决不会”去否定“两个必然”,只有坚持二者的统一,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
        三、“两个必然”思想的现实启示
        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两个必然”理论是170年前提出的,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何认识“两个必然”思想在我国的表现以及怎样看待“两个必然”的不足,值得我们深思。
        (一)正确认识实现“两个必然”的长期性
        目前来看,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具有长期性。原因有如下,第一,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式,具有比之前几种社会形态的优势,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其生产力,资本主义才会灭亡。第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自发的阶段,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落后的苏联建立起来,而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苏联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资料缺乏,与马克思所预想的共产主义差距大,带领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任务更加艰巨(刘建军,2008)。通过对实现“两个必然”的长期性分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在遵循“两个必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一种社会制度,无论其怎么调节都无法解决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必然的。
        (二)“两个必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曾说:“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这是对“两个必然”在中国认识的表述。邓小平和江泽民都从不同方面对“两个必然”思想表述,可见,“两个必然”思想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我们证明了“两个必然”的客观真理性,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杨洪林,李静,2012)。过去一年(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但我国还是如期完成全民脱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疫情不仅没有使我们受挫,反而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两个必然”在当今社会的成功运用,“两个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必然”的产物,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两个必然”的作用。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孙娟,2011)。
        (三)社会主义国家要不断进行改革
        改革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之一。苏联解体以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发展生产力,使经济得到恢复。这证明了“两个必然”思想的时代价值,实现“两个必然”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第一,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改革,发展生产力,第二,各个国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在各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改革的理论。我们可以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总趋势(郭荣华,2001)。
        (四)“两个必然”思想的不足
        最后,《宣言》对“两个必然”的论证存在局限性,但这并不会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从理论层面讲,第一,马克思在写作《宣言》时,处在青年时期,缺乏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的认识不够;第二,《宣言》抽象概括党的纲领,缺乏详尽的理论阐述,当然在以后的著作中有完善的补充(蔡晓良,2005)。从现实层面讲,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足,没有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是适应当时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其次,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没有像《宣言》中所讲的那样,究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郭荣华,2001)。虽然《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的论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重要的是我们要发掘《宣言》中的价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取得胜利。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的综述得出,目前对这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少,学者们研究“两个必然”的角度单一,集中在“两个必然”的科学论证,“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在我国的发展及意义,资本主义背景下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论证。因此对“两个必然”思想多角度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缺乏对“两个必然”其他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宣言》在论述“两个必然”思想时,重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而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分析较少;对“两个必然”思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缺乏从文化角度对“两个必然”思想进行阐述。因此,关于“两个必然”思想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