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邵丽盼•卡尔江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灌区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灌区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灌区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灌区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但从实际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着建设问题、管理问题、技术问题,严重影响了灌区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也不利于发挥灌区信息化平台价值。基于此,该文首先提出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而探究推动灌区信息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灌区 信息化 建设现状 发展策略
        引言
        灌区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了新的要求,也是对灌区服务质量、水平进行提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也是今后灌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虽然很多灌区在发展中也能够对该项工作形成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需要灌区管理部门能够做好存在问题的解决,以科学措施的应用提升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1灌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灌区发展中,管理能力存在不足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往灌区管理当中,对于相关的信息、资料还是以手工方式处理,不仅无法实现对资料的维护管理,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现今水利建设当中,水利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标准与基础,灌区信息化建设也正是整体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对于灌区信息化来说,即是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对灌区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应用,具体包括有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以此对信息采集、加工以及传输的准确性进行提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测反馈,以此为灌区管理部门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在对灌区管理效能进行提升的基础上,使整个灌区工作能够从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2 信息化建设现状
        2.1规划阶段问题
        第一,数据格式不统一,在定义以及分类上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作为设计单位,在各自为阵的情况下,存在低水平建设开发的情况。数据库标准化程度低且模式多样,数据在存储上存在难以同化的情况,无法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采集传输设备方面,在档次、种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规划同建设脱节。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受到编制规划时期条件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在具体规划编制深度上也存在不足,在技术方案实施的时机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工程量同建设内容间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在不同地区,信息化建设在重点与规模上存在差异,存在规划内容同实际建设情况不符的问题。
        2.2.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发达地区灌区工程规模也非常大,在多年累积建设、整改投入中已经高达上亿元,但依然没有达到计划投资总量,占据总投资的比例非常低。甚多灌区工程投资金额不到计划投资额度的30%。客观来说,信息化作为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如果资金短缺、相关设备不配套,则难以发挥灌区信息化平台的作用。部分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闸门控制点,但受到资金的影响没有开发出相关应用软件,所采集的数据信息不完整,无法发挥作用。
        2.3 缺乏认知度
        我国灌区信息化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要以需求作为导向、以经济实用作为原则,全方位考虑灌区的人、财、物资源情况,制定长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任务。但某些灌区由于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认知度不足,在信息化建设中过于追求先进、高性能,忽视效益的作用性,导致灌区信息化建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建设内容缺失
        由于资金不足、理解不到位,导致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中产生偏差问题,比如在某灌区整体规划中,对上游供水水源情况掌握不到位,主要对渠道信息进行了规划,无法形成有效的用水管理方案。还有很多灌区信息化建设中信息采集点较少,而中心机房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不仅信息采集不完善,而且还造成了资金浪费。
        2.5 运行管理阶段问题
        运行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维护成本高。

在灌区当中,雨量、流量与水位相关设备具有较多的种类,在具体性能、品牌上也存在不足。在运行当中,进口设备在运行质量上相对稳定,但具有较高的设备价格,通常为一体化设计,在维修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二,存在资金缺口。信息系统维护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工作,在管理维护阶段中,主要通过管理以及应用者完成。信息化设备在运行当中,具有较高的淘汰率以及更新速度,因此运行维护具有较高的费用。而对于这部分费用来说,通常由使用单位解决,对于水管部门而言则存在一定的缺口。
        3全面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3.1 规划阶段
        规划阶段,需要把握的重点有:第一,科学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工作的进行,能够起到节约工期与工程投资的效果,以此保证工程在建设完成后能够高效运行。在系统建设规划当中,需要充分联系灌区发展实际,紧密联系效益与应用效果,在灌区管理中充分应用科学技术,保证系统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第二,规划调整。在实际规划当中,需要做好改造方案的升级工作。对于规划无法满足目前需求的情况,即需要能够充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技术以及效益几项原则对建设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第三,统一规划。在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方面,要做好国家标准的应用,以此为系统的集成提供一定的便利。要对标准统一、科学规范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进行建立,对资源共享、网络互联目标进行实现,这也正是降低投资、减少后续维护成本的一项重要方式。第四,加强沟通。在水利系统当中,根据具体的职责对应关系,可以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同通信系统进行连接,对成果、信息的共享进行实现。具体来说,可以建立云计算、感知层以及网络层平台架构,以此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基础平台。
        3.2 技术发展策略
        3.3.1 采用标准化接口,加强系统集成
        灌区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上级水利系统,虽然各级之间并没有直接控制关系,但也要做到宏观调控,这就需要建立标准化接口,根据各部门职责、隶属关系,实现基层系统、骨干系统、上层系统的连接,加强信息共享。处理好接口关系可以直接功能连接,拓展系统运行功能,完成信息化系统功能,实现一个平台多个系统的集成,发挥整体效益。
        3.3.2 构建安全体系,加强风险分析
        灌区信息化贯彻于灌区建设到运营的整个周期,确保灌区信息化硬件物理安全,例如地震、火灾等,避免产生源故障和引导失败等问题。还要保证灌区信息安全,提升信息可靠性、真实性、保密性,避免被黑客等不法分子攻击或盗取信息,保证整个软件系统运行安全,积极引入安全服务器、防火墙、漏洞修复、病毒查杀等技术,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3.3运行管理阶段
        第一,加强制度化建设。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当中,具有较多的精密设备,对于技术操作流程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系统应用管理方面,需要做好责任主体的明确以及管理职责的规范化,做好操作规程的严格控制,以此对科学、清晰且严谨的系统制度进行制定,保证系统的长效运行。对于很多信息化设备来说,其都是在荒郊野外安装的,在暴雨天气当中,很可能因受到雷击而发生短路损坏问题,且可能出现被人、动物造成破坏的问题。对此,在设备运行当中即需要能够对防火、防雷以及防盗等方面工作引起重视,以科学措施的应用保证设备安全。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在信息化系统当中,涉及到较多的专业,包括有计算机、水利、自动化通讯等方面。对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素质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需要保证管理人员在系统建设阶段即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对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在施工完成后为人员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在对管理人员不同方面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使信息化系统能够在灌区运行当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的漏洞与不足。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构建完善的灌区信息化体系,以提高灌区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明梁,邓忠.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10):132-133.
        [2] 郑少慧.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规划[J].传播力研究,2019,3(26):234-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