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医疗建筑消防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缪俊敏
[导读] 摘要:医疗机构是一个为人们提供社会性服务的公共场所,人员众多、流动性大,而且现在的医院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从以往的分散设计,趋向集中设计。
        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医疗机构是一个为人们提供社会性服务的公共场所,人员众多、流动性大,而且现在的医院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从以往的分散设计,趋向集中设计。不但医护人员对内部流线也迷失方向,行动困难的病患人员及家属大多对现场的安全疏散路线更不了解,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医疗机构本身存有大量的易燃物品、用电设备多、线路老化等现象,这都加剧了医疗机构火灾的危险程度。各大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在努力提升自身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决不能轻视消防安全工作,最大可能的将火灾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医疗建筑;消防安全;设计要点
        引言:
        医疗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人员密集,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对医疗建筑会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所以在消防设过程中,要从总体布局、防火隔离以及安全出口等角度出发,为医疗建筑的消防设计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证。
        1.医疗建筑消防安全隐患
        从事疾病诊断、治疗等活动场所的医疗机构,存在人员复杂、建筑复杂、物资复杂,设备复杂、管理复杂等特点,稍有疏忽则会造成火灾事故。
        1.1场所人员密集,医疗流线负杂,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医疗机构汇集了大量的医护工作人员,他们一般精心钻研医疗业务,却非常缺乏各种消防安全知识,有的连最基本的消防器材都不会使用,一旦发生火灾,难以第一时间应对,更不能及时组织现场人员有效的疏散和逃生。医疗机构收治的行动困难患者以及随行就诊的家属,往往更关注于病情变化及住院自身生活情况,随意吸烟、丢弃烟头、违规使用各种电器等事件经常发生,极易造成火灾,引起不可估量的危害。
        1.2易燃易爆物品多,各类火灾风险突出
        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的住院部等存在许多被褥、口罩、病员服等易燃物品,这些物质极易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火势迅速扩散蔓延[3]。在放射科储片室、检验科、制剂室等科室则存在一些药品药剂和放射性物质,也非常极易燃烧造成火灾,还有的特殊物质燃烧后不可以用水来处置。与此同时,医院常进行消毒或医疗而储存使用的酒精、氧气等化学药剂,有的可以助燃,有的极易燃烧爆炸,甚至有的燃烧后还能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人员安全。另外,医疗机构有些机器设备处于压力状态,极易发生爆炸。
        1.3消防设施不够完善,处置复杂灭火难度大
        从现有的医疗机构来看,普遍存在消防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只有条件比较好的医疗机构,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施,包括自动喷淋、消防广播、烟雾报警等设备,消防设备相对完善;但是还有部分的医疗机构,消防设施配备情况并不乐观,不仅设备设施老旧,而且部分损坏,无法正常使用,这些都给医疗机构留下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则会由于设施不完善,无法快速地开展救援活动,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疗机构火情一旦成势,极易形成浓烟,产生巨大热量,能见度低,热辐射强,给人员疏散和救援带来极大困难。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建筑高度均近百米,当形成立体火灾时,外部强攻不具备条件,救援难度大。若存在不能用水扑救的物质,如何选用灭火剂又成为火灾扑救的一个难点。
        1.4建筑结构复杂,疏散通道不通畅
        医疗机构通常包括门诊楼、住院楼、综合楼等,在有限的空间内不但设置了大量的病理生化检验、理疗、放射等专业科室,还有设备维修间、药房、制剂室、食堂、仓库等配套部门,科室部门之间的连接通道错综复杂,导致建筑内部连成一片。

若建筑存在年代久远,其耐火等级普遍偏低,极易造成火灾并扩散蔓延;而新兴的医疗机构大部分为高层建筑,存在面积大、通道多、开放式管理和易燃外保温墙材料等特点,火灾发生时易形成烟囱效应,扑救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2]
        1.5新型医疗机构出现,消防管理难度加大
        消防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经常被医疗机构所忽视。许多大型医疗机构,将重点放在医疗机构的经营方面,时而忽视医疗机构的消防管理。这次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由于许多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病人需要,为了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国家相关部门在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13所方舱医院[4]。这种新型医疗机构人员特别集中,各区域可燃物质多并且聚集,还集中了许多吸氧等各类装置,疏散标识难以辨识,疏散出口难以发现,内部消防器材和设施相对比较少,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还有的医疗机构采用了钢结构,在火灾长时间的作用下,极易超过建筑物的耐火极限,失去承载能力而倒塌,或在扑救时因遇水冷却发生局部形变失去平衡导致整体垮塌。这种新型医疗机构的出现,对消防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3.医疗建筑消防设计管控措施
        3.1医疗建筑的消防疏散设计
        由于医疗建筑内的病患类型比较多,很多病患自身的活动能力非常差,所以在紧急撤离时,必须要有人帮助才可以行走。所以医院内部的楼梯以及通道在设置时,必须要比其他建筑物更加宽阔一些,同时应尽量考虑采用最短的疏散距离,尽可能缩短疏散的时间,为人员疏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为了保证医疗建筑在疏散时的速度和安全性,必须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安全出口以及避难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在对安全出口进行设置时,一般要对安全出口的数量进行计算分析,但是通常情况下,每个防火分区或者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不会少于两个安全出口。对有条件的新建建筑适当放宽疏散楼梯的宽度,和增加疏散楼梯。
        3.2重点部位的隔离
        由于医疗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重症监护室等这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单位,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分隔。通常会选择利用耐火等级不低于2h的防火墙以及1h的楼板进行有效的隔离操作。与此同时,在墙上必须要设置对应的门窗,同时门窗需要利用乙级防火材料,实现良好的防火效果。由于这种类型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一旦出现火灾事故时,很难及时撤离,所以对整个防火分隔的要求普遍比较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各个地区在不断地扩大医疗建筑,同时还对一些乡镇的医疗机构等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和升级,才能尽量满足各个地区提出的就医需求。医疗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是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势必会造成人员伤亡现象。因此,在有关医疗建筑消防设计方面,国际以及相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医疗建筑的消防设计要点,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流程和标准来进行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火灾的有效预防,一旦出现事故,可以立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尽量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
        参考文献
        [1]侯昌铭.我国医院高层建筑在新形势下常见消防安全隐患及治理对策分析[J].今日消防,2019(5):46-47.
        [2]关艾.医院消防安全隐患及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19(16):51-52.
        [3]陈覃.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分析[J].江苏医药,2016(12):1415-1417.
        [4]陈思帆.浅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发展及应用[J].山东化工,2019,48(4):127-128,130.
        [5]王静萱,庞亮.医疗建筑中医用气体防火审查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12):1762-1763.
        [6]曾宪阳.高层医疗建筑电气设计消防安全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8,34(8):45-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