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中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分析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吴权贤
[导读]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技术能够维护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避免由于收缩不均匀、温度等因素,产生不良裂缝。
        广东嘉应方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514000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技术能够维护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避免由于收缩不均匀、温度等因素,产生不良裂缝。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标准,在墙、梁、底顶板位置,预留临时施工缝,将整个结构划分为多个小部分,利用建筑构件内部收缩,一段时间以后,对工程预留施工缝混凝土进行浇振,同时将若干小部分连接为整体。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通过设置后浇带方式,能够对施工中的沉降差异、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混凝土温度应变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工艺
        一、房屋建筑中后浇带的作用
        1、解决沉降差。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随着水分的蒸发和自身的收缩,自身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现象。每隔一定的距离或是在特殊位置设计一处后浇带,可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开,避免因为整体构件沉降不一致,出现开裂等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在建筑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沉降量超过50%,就可以考虑进行后浇带施工。在原来预留的位置,通过铺设模板、后浇带预处理、浇筑混凝土、养护后拆模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后浇带能将相邻的两处混凝土结构紧密连为一个整体。这样既可避免沉降差带来的破坏影响,又保证了建筑质量安全。
        2、减少温度裂缝。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为水泥,水泥的水化热特性会让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表层的热能可及时消散,而内部热能不断堆积,使得内外温差不断增加。受到温差的影响,混凝土内外胀缩不一致,容易出现温度裂缝。另外,外部环境中气温的高低变化也会对混凝土的胀缩产生一定影响。为避免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的混凝土构件热胀冷缩问题,也需通过设置后浇带的方式,让混凝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的收缩,增强其温度适应能力。在高层房屋建筑中,温度后浇带的保留时间通常不低于28d,确保混凝土完全硬结后再浇筑后浇带。
        二、房屋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工艺
        1、模板预设。在预设模板时,应当将工程施工图纸、施工方案作为参考根据,之后做好划分处理,明确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支设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当注重钢丝网模板预设,通过该模板,可以保证钢丝网格、钢丝粗细的统一性与均匀度。在设置后浇带时,必须确保混凝土强度,使后浇带结构受力均匀,能够承受设计荷载。通常情况下,在开展后浇带施工时,应当按照后浇带方向,设置单独的后浇带。保证后浇带混凝土满足设计标准后,拆除预设后浇带模板与支撑,不会影响其他模板周转,还可以维护结构构件的安全性。在基础底板设有后浇带时,由于底板及外墙钢筋较密,采用传统钢丝网拦堵会造成后浇带混凝土渗漏严重,且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剔凿难度加大,因此应使用快易收口网代替传统钢丝网进行拦截。
        2、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应当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科学操作。施工人员应当合理地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防止混凝土浇筑过度,减少钢丝网模板外凸。在施工建设中,合理应用钢丝网模板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操作中,高度重视浇筑厚度问题,合理控制振捣器与钢丝网模板间距,防止后期出现水凝浆流失问题。在具体施工操作中,采用专业振动器振捣操作,确保模板和振捣器距离大于40cm。此外,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施工缝处,并持续保持湿润,不少于24h。并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除,将表面松动的混凝土层与石子剔除,再将两侧进行凿毛处理,防止新旧混凝土结合出现分离。
        3、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当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采用局部养护工作时,应当覆盖保养布,同时做好浇水养护处理。四周设置护栏,加大防护力度,以免人为踩踏,污染钢筋。如果要拆除护栏,则应当涂刷混凝土专业养护液,不能出现空白和死角。

在封闭混凝土之前,为了维护结构安全性,严禁拆除模板支撑,同时维护后浇带两侧;在后浇带附近,严禁放置施工设备,也不能堆放材料。2.5后浇带防护措施。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必须进行保养与维护。在封闭环境下,开展后浇带施工之前,工程施工设计人员必须明确后浇带注意事项,例如在后浇带周边,严禁放置施工材料。此外,严格限制施工、后浇带临时支护。现阶段,我国开展后浇带保护处理时,主要采用快拆体系模板。在应用此种后浇带施工方式时,必须全面考虑潜在问题,同时合理应用防护措施。在拆除模板时,避免支撑松动、移位,影响后浇带质量。在开展后浇带施工时,应当在两端位置设置氨水砖墙,确保高度低于底板高度,同时在墙壁侧面涂抹防水砂浆,加大后浇带防护力度。
        三、房屋建筑后浇带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科学选择后浇带的位置。当下许多施工图纸中均为后浇带预留位置,施工中就要遵循施工图纸的规划和设计开展施工,但后浇带之间的距离不必严格根据图纸限定的执行,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加以灵活变通。若在建筑设计图纸中未设置现浇带,实际施工时就要依照施工规范及需增设后浇带。应加强注意的是后浇带的间距应控制在7m以内,并且综合考量房屋建筑所处环境的气候、地质条件等对后浇带实际间距加以优化。如现场施工人员对设计图纸中布置的后浇带位置有疑问,应及时联系设计人员,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施工。
        2、后浇带混凝土材料的选用。为了让新旧混凝土的结合更加牢固,需保证后浇带和建筑主体结构所用混凝土基础材料的参数(如水泥强度等级、砂的粒径等)一致。在这基础上,对后浇带混凝土进行特殊处理,如在外加剂的选择上,额外增加少量的膨胀剂、早强剂等,保证后浇带混凝土尽快完成硬结,同时提高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此外,在基础材料的质量控制上,及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上,也需现场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方案,及相关的作业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切实提高后浇带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性能和施工效果。后浇带施工所用的混凝土也要保证现用现配。如采用混凝土车运输和泵送浇筑的方式,应对混凝土车运输时间进行限制,并且运输过程中要采取保温措施,且不停搅拌,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泌水的情况。
        3、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控制。根据后浇带产生作用的不同,具体可分成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等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后浇带,在具体的施工技术控制上也表现出很大差异。现场施工人员一方面需结合房屋建筑本身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科学设置后浇带,另一方面也须针对某一种具体的后浇带类型,制订相应的技术方案。如在浇筑时间上,沉降后浇带需在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约60d开始施工;而温度后浇带在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约14d左右,水化热产生的热量消散完毕后即可施工。在温度控制上,后浇带施工的温度以(15±5)℃为宜,对于防止后浇带与建筑主体混凝土构件相接部位的裂缝有明显的效果。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房建工程建设期间,开始广泛地应用后浇带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建筑物差异沉降问题,还可以防止在混凝土施工中,出现裂缝变形问题,减少温度应力变形情况。施工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后浇带施工养护与建设,提升监督与管理力度,以此维护工程建设质量,延长建筑工程施工周期,维护后浇带施工的顺利性。合理设置后浇带位置,按照实际工程情况,掌握工程施工难点与重点,及时分析和处理施工存在问题,控制好后浇带工程建设标准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海涛.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6):225-226.
        [2]刘帅.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9(24):411-413.
        [3]张旭峰.大型综合住宅小区地下室顶板及后浇带防水施工研究[J].城市建筑,2020(13):187-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