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网络快消平台的逐渐增多,高校大学生在各大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时间精力也显著增加,网络快消平台中视频内容对观看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影响。目前大学生中不乏模仿视频中的低俗内容,宣传不恰当的公众事件等反智行为,这些现象需要及时发现、反思和改正,通过对网络的管理、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对价值观的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高度和素质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反智行为 网络
随着网络快消平台的逐渐增多,高校大学生在各大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时间精力也显著增加。天津师范大学陈娜[1]表示:在中国“崇文”传统的价值底色下,反智主义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包装的故事、夺人眼球的话语以及似是而非的判断等方式作为其策略。大学生在包装下的网络快消平台中视频内容观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的影响。
一、大学生中出现的“反智行为”现象
1、质疑权威,淡化知识学习重要性
当下网络上短视频等快消节目和平台中的内容,多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出现,视频主角、主播或焦点人物以恶搞、颠覆、自制为方式对个性化表达的宣泄和对智识标准的再造。该类宣传信息以科普化、简单化和“弱智”化为特点,大学生经过长时间、反复多次的观看和浏览,会对学校系统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在“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课业知识和“轻松愉悦不动脑”的网络消遣中选择后者;另外视频部分爆红网络人物的低学历背景,也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知识无用论”的想法,极端认为学习知识于个人而言不重要。
2、情绪主导,表达缺乏逻辑思维
网络短视频的快消模式,放大了个别事件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放大了个人在具体事件中的情绪,在大学生观看、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认为个人情绪的发泄应该是重要的且是合理的,容易忽略大局;同时碎片化的浏览,导致大学生在深度思考和递进表达能力的欠缺,且表达中缺乏逻辑。就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演讲类、辩论类和写作类的活动参与人数较往年有所减少,通过与参与者和评委访谈发现,大学生的表达呈显著的“碎片”形式,深度不足,整体性欠缺;更有甚者,在日常表达中更倾向于使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使用长篇的文字进行叙述。
3、外在至上,价值追求趋向浅薄化
新华网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网红和主播。碎片化的“思想”,耍笑化的“段子”,俏皮话的“自得”,八卦式的“渊博”,不文明的“争论”,歪曲变形的“流行新词”,千奇百怪的化名与潮起潮落式的以与人为恶为特色的声讨与人肉搜索,已经相当程度地代替了传统传媒与言论文明,成为所谓屁民与屌丝(指草民)们饕餮的精神食粮[2]。目前网络爆红的新闻、信息中,颜值高、大场面、炫富等标签的视频、宣传比例较高,由此引发大学生对快消网络行业的崇拜,个人价值追求趋向浅薄化。
二、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改正“反智行为”的措施途径
当普通民众对智识阶层开始出现普遍性的怀疑,当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的公共言说无法得到民众的回应和信任,这些现象将直接导致专业权威的失落、民众信任的断裂和社会黏合的损伤,并由此而必然带来反智主义的横行[1]。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反智行为的改变和引导迫在眉睫。
1. 占领网络阵地,以正向价值观引领学生
网络阵地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文化精英权奴化与商业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化,商业精英权贵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关系一旦破裂,就很难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态反智就只会愈演愈烈[3]。当前的大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因此高校也要紧抓网络教育。通过官方的视频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学生身边的榜样、实际的生活,抢占网络教育阵地。
2. 科学制定规划,以良好生活习惯约束学生
目前大学生中熬夜现象普遍,通过问卷调查,熬夜观看短视频等娱乐方式的同学高达54%。因此可通过加强学生大学生涯规划指导,明确大学奋斗目标,同时通过早操、早读、晚自习等方式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减少网络快消娱乐的时间耗费。
3.加强实践志愿,以丰富的活动充实大学
当某种特定社会心态形成后,它会自上而下地对群体中个体的内心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群体压力、从众效应、群体极化等方式作用于个体心理和行为[4]。因此,加强群体性参与和改变,对于个体的改变起到一定的督促引导。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和校内活动,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向社会,通过实践和志愿活动,亲身感受社会责任感,减少网络视频的片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娜,《论反智主义的媒介表达及社会风险》,华夏文化论坛,2020,1:270-278。
2.王蒙,《警惕浅薄化与白痴化》,光明日报,2013,13.
3.张天潘,《中国式反智的反思》,南风窗(双周刊),2010,20:89-91.
4.李宇环,梁晓球:《社会心态理论视阈下中国邻避冲突的发生机理与调适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8,12:102-107。
作者简介:
姓名:刘子变
出生年月日:1991年1月12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济宁;
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职务:辅导员;
职称: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邮箱:zbliu@ca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