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推进并持续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进行着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大数据介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尚不完善以及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风险等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要提升思政队伍素质,强化的“主心骨”;完善大数据运行机制,定好“标度尺”;加强思政大数据平台建设,打好“持久战”。以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数据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大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渠道、新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面对大数据发展的浪潮,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数据的科学内涵
“大数据”一词最早来源于计算科学领域中,其被看作一种软件实用程序,旨在收集、处理和分析来自极其复杂的大型数据集的信息。但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中文维基百科中对大数据是这样定义的:“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大数据”的重要意义在于发掘庞大数据集背后的信息资源,利用各类信息之间的关联,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决策”帮助人们做出更有效的判断。大数据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社会普遍认同大数据具有“四V”特征,即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和最重要的Value(价值密度低)。[2]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刘梅在其2000年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文中提出,认为其“是根据传播学原理以及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3]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的产物,利用新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向线上延伸。与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具有三大基本特征。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受传统课堂模式的限制,师生间没有地位、身份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提高了教育的平等性与开放性。其次,网络技术的普及,打破了教材内容、课程形式等教育信息资源交流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和共享性。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引导网络舆论和指引网民社会行为,增强了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融合性。
二、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蕴含
(一)量化评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有效手段
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选择乃至行为模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了解和探索社会的阶段,其思想状况很容易收到社会环境、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大数据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大学生兴趣爱好、行为选择等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可视化图表或者动态图谱,便于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量化评估。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调查问卷,更加便捷、全面、科学的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观念的现实需要
大数据正在开启时代的重大转型,改变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大学生在网络中主动地接纳信息、选择信息、发布信息,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面对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新变化,具备大数据思维方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讲,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意识到数据对于教学育人活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挖掘和运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据。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发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学会运用大数据对学生思想状况评估的新范式,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学生,准确地进行学情预测与思想引导。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学习和浏览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用户偏好数据,这些数据是学生学习轨迹的直接反映,也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学习习惯。教师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发掘其中的相关性,可以较详尽迅速地勾勒出学生思想、行为动态轨迹,做到“让数据说话”,有效调整教师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在学生思想发生显著变化时也能做到及时地干预,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三、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性变革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者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尚未明晰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对大数据系统的认识普遍欠缺。客观来看,许多高校由于经费与配套设施欠缺等原因,尚未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大数据相关理论技术培训,加上较为繁杂的教学任务以及工作安排,大大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数据意识的养成。
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很少重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运用大数据的能力,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潜在问题,预判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一部分教师的数据能力仅仅停留在数据表格整理水平,更谈不上分析和把握数据间的联系,从而丧失了大数据在关联与预判上的重要优势。
最后,高校思政工作者将大数据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的能力尚待提升。一方面,一部分教师难以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对大数据技术尚未完全信任。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网络技术部门无法提供技术支持,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化地运用大数据技术造成阻碍。
(二)大数据介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尚不完善
在大数据技术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举全校之力建立健全数据应用的相关机制。但就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数据应用的机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大数据技术急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变革,对高校在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架构提出巨大挑战。高校能否对大数据的应用进行合理规划,能否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机制的设定,能否集中、有效地协调有限的教育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其次,高校各部门的统一性有待提高。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急速铺开,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需要具备专业算法技能和大数据知识的技术人员辅助,并配套相关设备和后勤保障力量予以支持。只有提高各部门的统一性,形成“全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才能综合推进大数据介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大数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实效。
最后,高校普遍缺乏大数据应用的考核评价机制。大数据技术作为一套完整的科学程序,涉及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使用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大数据运行闭环。每一个环节的精密度与准确度都需要严格规范的评价机制来考核,确保及时准确地反馈出真实数据,以便数据分析、挖掘等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对大数据应用的监督。
(三)大数据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大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认清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问题。高校在大数据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获取大量数据信息为基础。在当今校园里,“数字化”的信息采集设备采集着学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大部分数据的采集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隐私信息。虽然高校中广泛建立了数据信息安全库,对学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和保护,但也不免存在安全漏洞的问题。
例如,近年来,许多社会机构通过违法方式窃取到学生信息,进行电话广告宣传,对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明晰大数据应用安全的风险。大数据作为评估教育效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教育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造成了有些教育者过分依赖大数据技术,产生了“数据至上”的错误观念。一方面,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征决定了大数据的价值性依赖于强大的数据鉴别和分析能力。高校往往由于经费成本与专业人员缺失等的原因,数据分析能力普遍较弱。另一方面,客观的数据不能完全反映教育对象的主观意志,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也不能完全依靠“冰冷”的数据算法来简单预测。教育者应综合数据背后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情况,做到将数据与实际联系起来,打破“数据至上”的错误观念。
四、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队伍素质,强化“主心骨”
高校思政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心骨”,能否顺利推进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与其大数据素养的提升直接相关。
从主观方面来讲,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并适应好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大数据分析与学生现实情况相联系,提升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后,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法要求“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而不是孤立地理解事物”[4]。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形成数据关联思维,在数据的关联性中探寻因果关系,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精准性分析,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发展。
从客观方面来讲,大数据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注重对思政工作者大数据素养的培育。首先,高校应通过上课、开讲座等方式,向思政工作者传递大数据技术的相关知识,切实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技术优势的认识,把握大数据应用的瓶颈与局限。其次,高校应对现有思政队伍进行整体性的技术培训,从实践中增强思政工作者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最后,高校应对具有大数据基础的思政工作者进行重点培养,并调派具有大数据专业素养的人才补充思政队伍,用大数据知识储备和较强数据应用能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心骨”。
(二)完善运行机制,定好“标度尺”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针对大数据的具体应用,完善大数据在高校应用的相关机制,为大数据的科学应用定好“标度尺”。
首先,规范大数据安全管理与风险应对机制。高校应选派具有大数据专业素养的人才负责数据信息安全库的维护和管理,定期对数据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测,规范大数据安全管理机制,避免数据信息泄露及数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同时,高校也应未雨绸缪,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的风险应对机制,减少数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安全保障。
其次,健全教育过程考核评价与效果反馈机制。高校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改变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建立数据化的评价反馈模型,从网络课堂考勤、互动留言等多种渠道中获取与教育评价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此类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后导入模型中,从中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并通过效果反馈对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和运行模式进行优化调整。
最后,强化校内工作协调与配套激励机制。高校在协调其参与大数据应用的工作中除了使用行政命令外,也需要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来发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做出突出成效的教育者要树立典型,给予奖励。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可以通过不同的奖惩办法增强其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鼓励其积极对课程进行评价,将数据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加强平台建设,打好“持久战”
大数据平台作为提升数据信息融通性的有效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重视。高校作为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是促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所以,打好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持久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整合数据内容,满足多元需求。一方面,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内容应基本涵盖党的理论思想、社会时事、就业升学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类元素。同时,所呈现的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成长点和兴趣点,立足学生实际需要,做到内容的多样化与可接受性。另一方面,思政大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应通过整合平台相关内容、科学设定栏目分类等方式,疏通数据使用渠道,为思政工作者获取和使用教育过程的相关数据提供便利。
其次,优化数据分析,发掘潜在价值。高级分析功能作为思政大数据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结论的准确性。思政大数据平台的高级分析功能以先进的数据算法作为主要支撑,一般高校经费难以承担其研发成本,使平台建设受到限制。这就要求高校拥有开阔的视野,充分发掘已有资源的潜在价值,将已有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促进平台建设。比如西南大学与雨课堂平台的合作,既能拓展大数据平台的网络教学版块,又能采集教育对象数据,还能筛选和分析所采集的数据,有效降低了技术研发的成本。
最后,加强数据管理,做到统筹兼顾。思想政治工作是压实高校党委意识工作形态责任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所以,高校党委应站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宏观高度上统筹规划思政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形成全员参与的整体局面。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大对思政大数据平台管理维护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打造人人受益的思政大数据平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陈如明.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价值与应对策略[J].移动通信,2012,36 (17):14-15.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03-1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09.
[5]张策,张耀元.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及其破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28-32.
[6]古力铭.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61-63.
[7]杨航,蔡建国.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力评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9):132-136.
[8]刘宏达,隆梅凤.大数据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分析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5):137-141.
[9]崔建西,邹绍清.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83-87.
[10]张瑞敏.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11]冯刚.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突破[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1-01-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 201201.1328.002.html.
注释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陈如明.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价值与应对策略[J].移动通信,2012,36 (17):14-15.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03-1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