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淮安附属医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病例样本为2012年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38,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研究比较组间护理相关指标。结果:评估组间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护理中采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前言
脑卒中形成原因主要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从而引起血管阻塞,使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突然引起了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该疾病具有高分辨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等特点,患者一旦发病不仅病情严重,且容易引起诸多严重并发症,例如最为典型的肢体功能障碍、脑水肿等,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不仅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中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有着重要意义。本通常情况下,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供血减少或中断所引起的。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相对于其他脑卒中患者,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几率更高,并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偏瘫以及自理能力下降。为了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得到提升,有必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脑卒中伴肢体偏瘫临床诊断标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38),研究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8~79岁,平均(65.69±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7~75岁,平均(65.54±5.85)岁,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开展各项护理操作,主要措施包括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主要措施包括定时翻身与被动运动、患肢训练与主动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1)定时翻身与被动运动:脑卒中偏瘫患者受病情影响,肢体肌肉组织松弛,静脉回流异常,极易产生水肿。为此护理人员需间隔1h为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体位以健侧卧位为主。翻身期间需控制力度,避免对瘫痪上肢过度用力牵拉,肩关节内旋50°、屈50°、外展50°,使其维持在功能位。患者发病后次日,护理人员对其实施被动运动护理。按摩头部特定穴位,利用拇指对患者上肢揉捏5次,手指采用弹指法按摩肌腱部位,充分活动患者各个关节及肌肉组织,结合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按摩时间及力度,总按摩时间不超30min,初期每日1次即可,如患者恢复状态良好可每日按摩3次。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掌握翻身及被动运动护理方法,引导其参与患者护理中,使患者获得充足的家庭关怀,提高恢复效果。(2)患肢训练与主动运动:待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稳定后,护理人员需开展患肢训练及主动运动。患肢训练需采取分阶段训练模式,通过坐位、卧位、站立位等不同体位的调制改善患肢功能。主动运动自患者入院后3d起进行,指导患者对瘫痪肢体进行假想运动,并实施助力运动。初期训练可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运动,如患者肌力评级为Ⅱ级,可引导其进行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如身体左右移动、自主翻身、健侧手握患侧手等。如患者肌力达到Ⅲ级,可进行下床运动,逐步延长床下站立时间,配合手握健身球等运动方式。
(3)坐位训练:坐位训练需在患者肢体肌力达到Ⅱ级且掌握肢体活动正确方法后进行,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抬高床头,协助患者将体位调整为坐位,并引导患者坐轮椅。初期训练时间可设定为5min,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可将训练时间逐步延长。(4)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患者肌力达到Ⅲ级可进行站立训练,护理人员搀扶患者床下站立,并逐渐减少自身为患者提供的支撑力度,鼓励患者利用拐杖等辅助物自行站立,并逐步过渡至徒手完成站立。步行训练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最终环节,训练初期护理人员需利用自身内侧腿拖动患者患侧下肢行走,重心偏向健侧,以此来有效预防跌倒。
1.3评价标准
评估组间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x±s),检验方法为t,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评估组间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为了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得到提升,有必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在该次研究之中,针对实验组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其中主要包括各项基础护理措施,例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心理护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在脑卒中出现以后,患者即存在心理接受不良的情况,在伴有偏瘫的基础上,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抑郁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帮助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解,同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耐心回答患者的提问,帮助患者对心态进行调整和维持,促使患者能够树立起面对疾病的信心。而基于患者应用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避免使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和水果,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对食物形态进行选择,以便于患者自行拿取,可以起到减少护理人员工作轻度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另外,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在患者进行训练的前期,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全程的指导以及陪伴,以及时对患者进行指导和保护,患者的训练工作进入到后期,则要求患者家属对其进行全程陪伴。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ADL评分和FMA评分,促使肢体功能加快恢复,可见该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丽萍.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天地,2019,16(9):206.
[2]牛翠翠,翟淑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0):157-158.
[3]赵丙杰.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000(002):60.
[4]王建芝.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00(003):192-193.
[5]李雪娇.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272+275.
[6]吴琴瑛,林晓妹,林芳芳.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3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