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河湖管理保护局 四川巴中 636400
摘要:本文将简要论述河湖环境整改的有效措施,并对河(湖)长制长效机制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可以促进我国河湖环境能够得到综合治理,真正实现水生态系统平衡,发挥出河(湖)长制长效机制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河湖环境整改;有效措施;河(湖)长制长效机制
河湖环境整改不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也要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在河湖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行政单位、不同建设部门,因此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的长效管理机制,各省、市、县纷纷对河(湖)长制的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推行并落实河(湖)长制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平昌县为例,在河(湖)长制长效机制的作用下,其管辖范围内的河湖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与生态修复,为水资源的绿色生存提供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河(湖)长制长效机制工作推进情况简析
2017年3月,平昌县开始全面启动河(湖)长制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安排,将河(湖)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并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果,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河(湖)长制工作推进体系。
(一)建立全域河湖名录体系
在河(湖)长制长效工作机制落实过程中,将管辖范围内的71条河流,总流域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以及所有中小型水库建立系统的河湖名录,在县域内设25条重要河流地表水交界监测断面和平昌县9个重要水功能区监测断面,实行季报监测,并将其全部落实到河(湖)长制的整治与管理之下,同时派遣专业人员对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区域等各种数据参数进行详细摸底,并绘制完成系统的水系图,建立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做到每条河都有相应档案,每级行政单位都掌握详细数据。
截止到2020年初,全县布设的25条河长制重要河流监测断面中,第一季度除涵水溪、新桥河、廖家河的水质超标外,其余22条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第2季度到第4季度25条重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
(二)建立“一河一策”方案体系
对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河流进行深入摸底调查,查找污染源与污染点位,并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同时结合流经区域的实际经济情况,分流域或分年度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目标,并明确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责任,然后结合每一条河流(湖)的具体特点,制定一河一策保护方案,对于水库、堤坝、湿地、渠道等也都纳入到河长制的整治范围中来。
(三)建立完善督导考核体系
坚持“河水流到哪里,责任就跟到哪里,压力就传到哪里”,为推进河(湖)长制长效机制的具体落实,建立完善了的考核监督体系。同时,将河(湖)长制相关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河湖环境的主要整改手段
(一)主要领导挂帅
为了实现对河湖环境的综合治理,各级政府一定要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探索全民共治共享机制。坚持主要领导挂帅,监督县、镇、村各级河段长的具体落实,不断健全监督考核体系,用制度的力量约束各级领导,促使河长制长效机制的全面落实。
(二)治理方案精准
河(湖)长与各级负责人一定要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河流整治目标,并落实具体责任。
在治理过程中也要做到一河一策,确保治理方案精准科学、客观全面,同时也要确保整治方案可以收获长期的显著效果,而不是短期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河湖面临的污染问题与生态问题。
(三)开展专项行动
在对河湖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保护河流、保护生态的环保意识,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开展专项。例如“保护母亲河”“五进”活动和河湖“清四乱”等,同时也要加大河长制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推进水环境保护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强力推进河湖划界,使河湖长制实施有据可依。常态开展巡河问河工作,维护河库常态清洁。
(四)建立巡查机制
层层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压实责任。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建立目标督查机制,严格考核措施、优化考核手段、注重结果运用,倒逼工作落实。
三、河长制长效机制面临的难题分析
(一)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纵观这几年河长制的推进步伐,不难发现仍旧存在部分群众对河长制长效机制一知半解,并没有做到对全社会民众的普遍覆盖,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老套,民众环保积极性不高,例如生活垃圾没有分类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家禽粪便随意丢弃等,这都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调整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效果,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自觉的保护河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受经济条件制约,部分乡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十分老旧,在治理污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难度,而且部分农村地区还未建立系统的污水管网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无法得到有效治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全面建设乡村环保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收集、处理污水的力度。
(三)资金保障不足
由于水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面广量大,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加之县级财政困难,大面积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大。
四、关于河(湖)长制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明确工作思路、优化方案设计,确保河长制长效机制的有效落实;二是对所辖范围内的河湖进行常态治理,及时开展“清四乱”工作,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三是定桩埋设,明确各级河(湖)段长的责任范围与管理范围,细化责任落实;四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与手段,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河(湖)长制长效机制的有效落实奠定扎实基础;六是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对河长(湖)长的业务培训,建立更加专业的河湖治理队伍;七是及时更新河湖治理数据,建立完善的市、县、镇、村沟通体系,确保所有数据的及时共享;八是加大对农村水体环境的综合治理,禁采禁渔、严禁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流;九是对河湖环境进行常态监督与治理,加大巡河问河力度,建立联防联动体系,确保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河湖水系的治理与保护,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工作,一定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确保河湖水系的健康生存。河(湖)长制保护机制是由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在运行过程中收获到了显著的治理效果,但是仍旧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与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落实中进行改进,促进我国河湖环境的有效治理,真正实现水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焦玉婷. 河湖环境整改措施和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探究[J]. 居舍,2019(10):176.
[2]王璐. 辽宁省推进实施河长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3]徐忱晨. 基层水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