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美和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4000
摘要:为了提升道路桥梁施工管理水平促进道路桥梁工程的有序进行。且通过BIM技术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进行方案可视化交底、交通仿真、专业协调等分析,优化设计成果,减少安全隐患。基于BIM的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的道路工程管理,满足道路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于进度、质量、投资等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BIM技术;道桥项目管理;三维可视化交底;智慧建造;管理平台
现今BIM技术作为新生技术在道桥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中体现了一定优势,可以把传统的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模型,让道桥项目的最终完成效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具有较好的三维交互性。施工中运用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技术进行BIM模型进行总控,使得现场管理更加规范化、流程化。极大改进了项目管理实施的进程,项目实施前期利用BIM技术进行项目推演及进度管控等应用,及早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进一步保障了道桥项目的推进,对项目管理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一、BIM技术应用概述
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从2001年开始引进BIM技术,其应用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BIM作为我国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具,现已逐渐得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的重视。我国城市更新、城镇化、地下管廊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建设需求,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绿色建造和绿色建筑等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加快BIM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从外部的制约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动力。
二、BIM模型搭建及施工优化性
1. 多角度可视化
BIM技术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其能够将预见未出现的情况,并对其做出全方位的和系统的模拟分析,相较于以往的各类信息的对照和甄别,这样的信息处理显然是极为必要和适于相关工程施工的具体推进。
2. 多方协调合作
由于时代的发展,进而使得道路桥梁工程在外形和结构以及功能上都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而这就使得工程施工中所涉及到的各个专业都应以最佳的状态运作,同时还要使其协同操作保持在较高的一个层次上。这样也就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相对专业的技术协作平台,从而为相关问题的高效处理和针对性防范提供信息参照。
3. 多元模拟优化
需要注意的,BIM模型中的构件并非全部是以视觉性能打造,诸如构件性能和时间以及功能等非几何信息等都可借助于此类高新技术予以有效处理,从而达到复杂问题的便捷化处理。
4. 多处参数驱动
由于BIM模型中各个图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对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实施调整即会引发整个结构性的变动,按照以往的方式这样的局部调整相对来说繁琐,而今在此类技术的辅助下各类信息的调整达到了一种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效果。
三、目前大多数道桥项目管理中的难题
1. 地下管网情况复杂
早期道桥项目未进行合理规划,管道埋深及路径等不符合规范的较多。同时城市中存在私挖管道现象,地下管路较为复杂且隐蔽。地下管网埋设通常有污水管道、燃气管、雨水管等,针对管道错综复杂的问题,前期需要进行勘测,并将勘测结果进行三维化,方便后期管迁方案的确定。
2. 纸质资料繁多,管理方式落后
道桥项目涉及专业较多,导致过程中资料繁多,如图纸变更、施工许可等,前期需合理进行分类。但由于资料量大,在进行检索时,无法准确迅速地找出想要的相关资料,缺少一定的方式。
后期项目竣工,提交运维信息时涉及各专业、各构件,数量繁多,数据的传递尤为重要。3.现场信息传递滞后由于施工项目中施工部署牵涉部门较多,经常会出现沟通不及时的问题,而这种沟通不及时往往会使信息传递出现误差并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对现场施工造成一定理解和执行上的误差。
四、BIM技术在道桥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1. 道路桥梁项目施工前BIM的应用
在正式施工之前,道路桥梁工程应以三维模型和可视化技术为基础完成相关的碰撞检验和深化设计等内容。较之传统形式的图纸处理,该类施工方式有着一套系统严密的操作程序,涵盖到的施工的参数和模拟检测等都处于极为精准的控制之下,因而无需担心信息处理和构件的处理环节出现问题。同时,此类技术操作方式对于施工过程中机械的操作以及结构间的碰撞也有精细的检测,并在反复的调整之间做到整体和细节的双向达标。如此以来,整个工程的施工就显得极为便捷,而整个工程的开展也会更为稳定高效。路线较长且施工材料众多是道桥工程施工应关注的首要问题,然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却时常出现材料乱堆乱放和空间划分错乱的情况,进而使得整个工程的推进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鉴于此,务必要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施工现场的布置和安排。以BIM技术为实践的基础,进而对测量得到的三维地形实施建模,与此同时还要与区域总体的布置保持协调,从而更为精准地确定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专业施工的范围。
2. 设计校核
在市政工程信息模型中,应利用BIM的可视化、信息化特点,对设计阶段的道路模型进行设计校核。同时,由于BIM模型是工程生命周期中各相关方共享的工程信息资源,也是各相关方在不同阶段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BIM技术后,模型所承载的信息量更丰富,逻辑性与关联性更强。因此,除了设计层面的校核以外,对模型也应考虑进行检查校核。校核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设计参数校核,与二维设计相似,同样需要对道路设计参数进行校核检查,如平、纵、横等设计参数,挡土墙等构筑物设计参数。(2)视距校核,若道路两侧地形对视距有影响,则需要对两侧地形进行改造以满足视距要求。利用三维信息模型的可视化特点则能模拟车行视角中的视距区域,校核是否有影响视距的建筑或地形等不利因素,并进行相应调整设计,或通过路标等方式进行改善。(3)线形组合合理性校核,包括平面线形组合、纵断面线形组合、平纵线形组合,二维设计中的线形组合通常通过满足规范要求来保证其合理性,但在市政道路信息模型中,通过三维可视化,可直接模拟校核行车过程中是否出现“驼峰”“暗凹”“浪形”等不利的视觉现象。
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流程
道路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市政道路,需要多专业相互配合,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统筹性、交互性等特点。在道路工程设计中,主要设计内容包括基础资料整理、道路平纵横设计、各专业交互设计以及设计成果输出等。在BIM设计中,其设计流程与传统设计流程基本一致,这样在设计思路上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道路设计的开始工作是基础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设计基础资料整理包括明确业主需求、上位规划分析以及现场情况调查等。基础资料整理完毕后便可进行道路平纵横方案设计,道路平纵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各种控制因素下,选择合理的平纵面线形及横断面搭配,避开不利因素,在保证符合规范及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寻求工程安全、适用、经济及美观的辩证统一合理性。道路平纵横方案初步确定后,其他专业将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各专业数据相互支撑与矫正。各专业交互设计完成后,设计成果便可汇总输出,用于指导施工或方案展示等。
结论
开展BIM技术知识和应用价值宣传,激发各参建方使用BIM技术的需求,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基于BIM模型进行方案可视化交底、交通仿真、专业协调等分析,优化设计成果,减少安全隐患。鉴于此,后续的技术应用和提升务必要以此为基,以更好地服务于相关工程的施工。
参考文献
[1]王菊,彭兴民,张卫军.基于BIM的桥梁结构加固与改造[J].公路工程,2017,(2):174-181.
[2]刘相法.BIM技术在提升公路勘察设计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工程,2016,(6):164-168.
[3]刘占省,李斌,王杨,等.BIM技术在多哈大桥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5,(1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