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8
摘要:企业审计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对内部审计缺乏重视度、审计体制尚需规范完善和审计人员素养有待提升等原因引起的,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规范完善审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审计法律规章制度和打造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等,带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审计;审计风险;规避方法
引言
企业审计是一项融合经济、技术、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工作,一点小失误或者审计工作完成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审计失败,危害企业、施工团队等多方的利益。因此,研究审计风险及它们的规避方法对完善完成审计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企业审计风险的特性及成因出发,详细分析了规避风险的方法:
1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
1.1对内部审计缺乏重视度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将追求利润作为发展目标,只投入少部分时间和精力到内部审计工作中,致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部分管理者对审计部门存在偏差性认知,片面认为审计工作只是查查公司的账目,工作压力和任务较小,无需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否则只会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因而审计部门的工作者大多都是由其他部门调任来兼职的,有些并不具备科学的审计知识。因此,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并不受重视,审计氛围较差,为不法行为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部分企业由于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便没有制定详细的审计制度,致使审计缺乏规范性和程序性,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审计工作,致使审计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要受到其他相关部门的制约和监督,致使审计工作的开展面临重重阻碍,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不能为企业调整提出借鉴性意见,加剧了企业审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2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当企业内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只是关注工作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规范,同时是否完成了有关的工作指标。审计任务完成之后,企业不会对工作人员完成的程度进行考察,同时也不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审计制度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具有公平公正性。想要实现这样的标准非常困难,因此造成有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这样的评价体系。因此,要是有关的评价体系缺乏标准规范化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的审计结果,同时也没有办法确保审计工作能够规范标准的实施。不仅如此,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因为审计的时间是确定的,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要处理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这造成在实施有关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对每一项工作实施更进一步的检查。
1.3数据风险
“互联网+”时代,企业各项数据信息都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输入与输出。数据共享中心的建立,使得传统审计抽样风险有所降低,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如数据采集风险。“互联网+”时代,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各项审计信息,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是审计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一种风险。具体表现为:是否获取了完整的内外部数据。“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并不成熟,数据录入过程可能存在疏漏,如此也增加了审计部门获取完整数据信息的难度,增加审计数据采集风险。
2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法
2.1强化审计部门独立性,对大数据的应用进行普及
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企业审计工作的公平性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得审计部门与领导层之间能够互相约束,确保审计部门工作的科学合理性,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来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运用非常普及,但是因为大数据对于专业知识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规范,同时涉及很多的科技含量,因此对于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比较少。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融入大数据技术,能够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需要转变审计的思想,领导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大数据的有关知识,把大数据融入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强化工作人员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认知和掌握,使得大数据的运用得到普及,根本上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将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能够确保企业在计算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发现数据存在的问题。使用大数据改变了企业审计的方式,推动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2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新时期,企业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风险挑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企业要转变对审计工作的态度,在企业内部广泛组织审计工作,强调各部门间的相互合作,推动各部门和工作人员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全面的协调,以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提高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改正企业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偏差性认知,创设和谐的企业审计氛围。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企业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不断修补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审计风险。而且,企业管理者要增加对审计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确保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者也要充分依托自身的责任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同管理者、其他部分人员的交流,使企业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范审计风险。
2.3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
审计工作的完成需要事务所、企业、施工方等多方面合作,因此,对事务所外部的审计质量检查也对审计风险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应当做好会计信息的处理,增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强化对企业审计各方面的监督。如发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违规违法的操作,应当及时做出严格处理。在审计事务所工作的各个注册会计师,相较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更缺乏严格化的制度管理,因此,事务所在预期审计风险很大的情况下有权拒绝审计委托,或通过签订委托书、获得审计方的法律声明等措施,明确审计的各种责任,实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2.4打造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
一是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企业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招聘程序吸引优秀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为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慧人才的支撑,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二是企业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培训。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进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信息化培训,引导审计人员掌握最新的条件技术和审计方式,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培养,带动工作者审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三是企业要注重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企业要引导审计人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牢记职业初衷,在审计岗位上尽忠职守,在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的基础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提高工作质量,带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企业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内部审计风险特征和主要类型,并且全面把握风险形成原因。再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内部外发展形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风险防范对策,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发生概率,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曲艳.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转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7):95-96.
[2]龙前朋.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变化与企业内部审计[J].河北企业,2015(12):76-77.
[3]李涛,龚璇.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再造———基于价值创造与风险管控视角[J].财会月刊,2013(12).
作者简介:李喜武 (1988年), 男, 汉族, 湖北襄阳 ,研究方向:工程企业审计 现有职称:中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