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探微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胡恩伟
[导读] 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与社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人们的重视,其市政工程规模不断增大,项目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杭州耀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与社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人们的重视,其市政工程规模不断增大,项目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其也存在诸多质量安全风险,增加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如何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项目质量与安全性是市政工程单位面临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
        1项目难点
        文章以某一道路工程为例,其具有较为复杂的设计结构,通过实地勘测可以发现,其地下水位距离路面较近,水位高,且土壤地质较为特殊,具有较强的透水性。项目的施工作业在实际情况下存在较高的质量风险与安全风险,相关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项目难点:
        (1)大规模的基坑。这一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需要明挖极长的地下隧道,基坑的深度与宽度指标较高,基坑不低于8m深的总长在整个陆域隧道中所占比例极大,因此大规模的基坑增加了施工难度。
        (2)较高的透水风险。在施工现场大范围的区域内,存在着超过百米的砂卵石地层,因此需要通过悬挂式的技术方式架设止水支护结构,有效防止地层透水。
        (3)抗裂难度较高。在预制沉管隧道各个管节材料过程中,需要采用整体预制的方法针对全断面进行顺浇,且确保每延米沉管使用的混凝土量达到标准要求,经过四季时间变化,混凝土与大规模的预制沉管很可能出现开裂等问题。除此以外,发生收缩的施工缝一般会处于相邻节段,逐渐转变成裂缝缝隙。
        (4)许多作业点同时开工。由于工程施工工期有限,作业任务量较多,因此需要多个项目点于同一时段内在各自场地进行施工工作。
        (5)大规模的施工人员。为了满足工程建设工期的具体要求,每一班安排200名施工人员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现场作业,数量较多的作业人员增加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量。
        2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未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该项目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工程建设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原因:第一,管理人员在现场监督与项目检查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运用的安全检查方式较为传统与落后,无法做到全天候、全覆盖式的监督与管控[1];第二,未能实时监控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安全的操作行为习惯,包括使用智能手机与疲劳工作等;第三,由于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大,涉及大量的交叉作业工序与繁杂的技术工艺,当处于连续施工的工作状态时,需要逐渐增多作业面,从而增加了全过程监督的控制难度,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
        2.2  生产管理不均衡
        不均衡的生产管理不仅影响着市政工程的建造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通过分析大部分道路工程生产管理作业的实际落实情况,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现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丰富的管理实践与解决问题的经验,对生产管理工作的规划方案未能充分理解,无法切实掌握要领与重点;第二,配置的生产资料不足,导致难以依照项目建设的进度计划实施现场施工工作,与此同时,转换作业工序的过程也需耗费较多时间,无法保证工程现场的实际作业进度与生产计划进度保持一致;第三,在大型道路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紧急需要某些机械设备,若将各类设备设施一味地增设到场地内,很可能会无形地增加作业成本,大量的闲置设备与闲置的施工人员亦会耗费更多的建设资源。
        3信息化背景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  应用BIM技术加强质量管理
        利用BIM模型可以模拟施工方案,针对重点或专项作业项目,模拟技术工艺的使用,以便为工程项目提供辅助,分析并验证设计方案是否可行,保障施工计划得以顺利落实。与此同时,可视化也是BIM模型的主要特点,实现作业方案在三维结构下的精准模拟。对于项目中关键的技术流程与操作步骤,BIM技术可以模拟工序,借助于三维分析功能深入剖析复杂关键的施工节点,并通过一系列流程论证并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提高项目作业的准确性、可操作性。设计人员可以将三维模型与二维图纸予以结合使用,将设计方案通过BIM的三维虚拟漫游技术具象化呈现出来,可视化处理项目作业中各个难点与重点施工部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知,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予以解决,提高市政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科学把控项目作业的工期进度。
        3.2  建造智能化资源配置系统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具体的市政工程建造针对性、智能化的资源配置系统,例如钢筋加工生产管理系统、混凝土生产管理系统、深基坑稳定性检测系统以及井群降水监测系统等。以加工生产钢筋的管理系统为例,在加工制作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钢筋材料时,可以搭建全自动生产线,智能化的加工生产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工效和低强度的优势特点。依托于先进的机械设备,统一规定加工钢筋的形状、尺寸与直径等参数指标,最大程度上缩小尺寸偏差,提高钢筋绑扎的牢固度与操作精度,通过标准化的加工作业能够全面提升施工方法与技术工艺水平。与此同时,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操作失误的概率极低,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材料加工产生的不良影响,材料损耗率越来越低。在智能化管理模式下,钢筋材料的实际使用率大幅提升,对配料加工系统进行综合优化,配料的损耗率也有效降低。在运输材料的作业阶段,使用自动化的物流传输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与作业速度,减轻劳动工人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作强度。
        3.3  远程视频监控施工环境
        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工程施工环境安全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工作人员可以构建并推行人员通道实名与劳务实名制系统,通过远程视频监控技术监测施工现场与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大项目建设的安全防护管理力度,保障材料与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存放安全。通过摄像系统实时监控项目现场的整个作业过程,或查看监控中心内的监控视频资料,调取实时视频录像,回放重点施工时段的存储视频,再利用暂停抓拍与下载录像等功能及时发现并指出项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严格安全质量管理的目的。要全面监测工程场地的生态环境,可以将高清联网的摄像头安装在工地的醒目位置处,全天候监控关键作业地段的工作过程,约束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4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设过程的施工管理与安全管理得到了长足进步,信息化施工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项目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还能够具象化、针对性地指出不安全、不规范的生产管理问题,保障市政工程项目作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蒋平.信息化在市政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建材,2014,30(8):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