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摘要:机场飞行区改造工作主要围绕扩容展开,这是因为某些机场的飞行区域基础设施必须跟进建设,满足当前快速攀升的航空业务量需求。本文中以某城市国际机场改造工程项目为例,专门分析了其机场飞行区的下穿通道改造工程施工组织重难点内容与关键技术应用。
关键词:机场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施工组织难点;关键技术
引言
目前,我国机场航空业务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也导致机场运行压力与日俱增,其对于机场服务管理区域所提出的要求是相当之高的。根据国内相关数据分析,目前,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机场飞行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服务管理和保障瓶颈。例如,在服务车辆通过垂直滑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等待时间过长、停车位不足、接近比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机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容才能解决。
1 某国际机场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基本概况与施工组织重难点
1.1 某国际机场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的基本概况
机场中的交通运输机制特别,且运输结构设施相当复杂,所以在飞行区基础设施改造方面面临诸多难题。就目前看来,许多机场飞行区在不停航条件下无法合理组织改造施工进程,而如果仅仅利用夜间停航时间显然不够,因为它无法保证施工期间基坑沉降控制到位,所以说机场飞行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是困难重重的。
某城市国际机场为有效缓解自身运行压力,专门在2019年启动了飞行区域下穿通道改造工程项目,其中希望新建一条乘客行李车道、服务车通道、捷运通道以及一条以滑行道为主的滑行道桥,同时改造建设飞行区下穿通道闸泵站,优化设备安装整体布局。
1.2 某国际机场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的施工组织重难点内容
本文通过对某国际机场的实际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了项目的性质,了解了从项目延伸而来的工程管理要求,保证了工程设计要求在实际施工中的有效实施。下面就该国际机场项目建设的难点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某国际机场在新建一条下穿通道过程中其施工区域横穿航站楼,且同时穿越两条机场飞机滑行道。在规划飞机滑行道过程中,需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两条滑行道也能正常使用,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讲,该工程施工组织存在一定技术难度。
其次,某国际机场选择在夜间施工,但实际上夜间可施工时间相对较短,在夜间停航后展开施工作业可用时间只有6小时,施工时间段本身就带来了一定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解决。
第三,某国际机场在管线保护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工程性质属于改造扩建工程,所以其施工区域内部存在较多地下管线,例如上水管、航油管、电力管、消防管等等。这些地下管线的平均标高都在0.60m以上,最高管线高度可达到3.2m,这就严重影响到了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中的基坑开挖、围护桩施工、地基加固等等技术内容有效实施。为避免管线被破坏,还需采取有效施工组织方案与施工技术来解决上述难点问题。
第四,在某国际机场的飞行区下穿通道区域改造过程中必须关注地道降水成效问题,分析影响基坑开挖施工的诸多影响因素。一般情况来说,必须要在基坑内地下水位降低到底板2m以下的位置才可实施基坑开挖工作。但是,考虑到该工程通过垂直连接通道的地下结构复杂,而且周围防护结构较多,如果发生了大沉降,将导致机场飞行区垮塌,给机场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1]。
2 某国际机场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的施工组织关键技术应用
某国际机场希望充分结合自身机场实际条件展开改造施工工作,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重难点内容,下文主要结合其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2.1 阶段性施工组织方案的提出
结合某国际机场改造工程项目中所涉及到的3条飞机滑行道位置关系展开施工组织技术分析,基于3条滑行道展开3阶段组织施工过程。首先第一阶段施工围绕两条已有的平行滑行道展开,其次第二阶段则围绕第三条新建滑行道展开。
在第一阶段,在两条平行滑行道周边设置临时围护界限,保证两条滑行道与航站区域相连,即建立航站区域与飞行区域的关联关系,并规定为非禁区施工属性,在施工期间,滑行道的安全距离设置为夜间与禁区内的通航区重叠,保证施工效率有效提升。另外在禁区周围设计了移动式围护结构保证施工区域人员与飞行区域客机双方安全。
进入第二施工阶段,专门为第三条新滑行道设置临时围护,隔离区域独立展开施工过程。其施工中保证滑行道安全距离重叠区域与禁区相交,如此可保证夜间停航后顺利展开施工。同样在禁区周围设计移动式围护结构。
2.2 多手段夜间施工组织方案的提出
某国际机场在夜间施工组织方案中运用到了多种技术手段,首先明确每晚夜间施工时间为6小时(实际为4.5小时)。为了合理利用好每晚较短施工时间,该工程专门采用了某些快速有效的关键施工工艺手段。
例如在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施工中首先,采用主体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围绕单侧模板进行施工工艺。本工程采用围护桩区结构外墙施工,按照传统的拉螺杆、双面模板施工工艺,有效调整了现场施工节奏。某国际机场中专门采用到了单侧模板施工工艺,它的优势在于施工流程简易快捷,且相当节省材料与成本,无需进行穿墙螺栓施工,因此可保证减少下穿通道渗漏水安全隐患问题[2]。
其次在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工程施工中采用到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是围绕分段分块浇筑混凝土结构展开施工,保证基坑支撑形式稳固。另一方面,需要对下穿通道箱涵段底板、顶板、侧墙三大位置实施三次浇筑施工,有效减少单独一次的混凝土浇筑量,为改造工程节省大量浇筑时间与材料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专门对某些浇筑高度在2m以上的位置采用专门的滑槽施工对策,如此可有效规避混凝土离析问题。同时该工程施工中采用到了振捣施工技术,对过振、漏振问题等等进行了有效分析,其目标在于帮助工程施工简化混凝土泌水处理流程,确保下穿通道中上下混凝土初凝时间被有效控制。
再次在下穿通道基坑降水施工中采用到了沉降监测关键技术,它始终保证某国际机场的飞行区下穿通道地下水位在基坑开挖面以下1~1.5m左右位置。在沉降监测过程中主要对下穿通道内的单点出水量与基坑总出水量进行动态分析,伴随时间变化,其水泵的工作压力、电流电压等等也会相应变大,此时应该选择在不同施工阶段对不同土层的含水量进行分析,绘制抽水量—时间曲线(Q-t曲线),在曲线中分析水位下降值与下降时间,了解水位的基本下降趋势与动态流量变化状况。该飞行区下穿通道就要结合这一分析结果进行抽水调整,保证下穿通道降水控制到位。最后,要结合下穿通道施工现场状况实施有效围护支撑措施,控制通道中基坑地表沉降情况[3]。
3 结论
某国际机场的飞行区下穿通道改造结果非常理想,这要得益于该工程项目中的合理分阶段施工组织方案布置以及诸多关键下穿通道施工技术的合理有效运用,它们都在某国际机场飞行区改造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价值作用。综上所述,考虑到机场改造工程要求苛刻、技术应用难度大且限制较多,所以还需要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与丰富且成熟的施工技术内容推动改造进程,在保证提高机场飞行区改造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积累大量改造工程实践经验,为其它后续同类工程所用。
参考文献:
[1]白乔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紧邻盾构隧道明挖基坑施工变形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20,No.210(03):99-103+139-140.
[2]张栋.民用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不停航施工组织与安全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20(15).
[3]陈俊,杜锡康,陈康能.民用运输机场飞行区消防给水管道选用要点分析[J].给水排水,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