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淮安附属医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份收治脑梗死偏瘫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实验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试验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应用方法
前言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部疾病,尽管脑梗死相比其他较为严重的脑部疾病,比如脑出血,在致死率方面偏低,但是脑梗死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对病患有着较高的致残率。根据相关统计,超过70%的脑梗死病患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梗死对病患的脑神经造成破坏,所以大部分的脑梗死病患会相应的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对病患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提升脑梗死后遗症病患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效果,改善病患的肢体功能障碍,临床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护理方式。脑梗死属脑部血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患者起病急,致残率较高。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经有效抢救与及时治疗干预可脱离生命危险,多伴有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以脑梗死患者病情为基础,通过针对性康复训练措施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通过对我院88例脑梗塞患者资料的调查分析,探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2017年11月份收治脑梗死偏瘫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试验组女15例,男29例;年龄42~78岁,平均(60.25±2.14)岁;病程1~6周,平均(3.52±0.31)周。对照组女17例,男27例;年龄43~77岁,平均(60.29±2.12)岁;病程2~5周,平均(3.53±0.29)周。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中对“脑梗死偏瘫”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首次发病;②年龄18岁以上;③均已度过危险期;④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源性栓子、脂肪栓、气栓等疾病;②处于哺乳以及妊娠期女性;③合并传染性疾病;④合并呼吸、循环以及血液系统疾病;⑤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⑥中途从本项研究退出;⑦合并颅脑外伤;⑧近期存在重大手术史。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护士加强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严格遵医嘱给予脑保护等对症治疗,告知患者住院相关注意事项等。⑵试验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被动训练:遵循从大关节至小关节、从近端至远端进行被动运动,逐渐提高训练灵活度和强度,包括足外翻/背屈训练、膝关节伸展/外展训练、髋关节内旋/外旋训练、手指/腕关节伸展训练、肩关节屈曲/外旋训练,2次/d,5遍/次。②翻身以及体位训练:从护士辅助翻身逐渐过渡到自主翻身,体位可由仰卧位改为患侧位、健侧位等,诱导患者独立排痰。③肌力训练:以滚法、摩法、推法等按摩患肢肌腱、躯干、环跳、合谷、足三里、曲池等,其中推法以掌面紧贴、定向推动为主,摩法以肩关节移动带动着力面实施环形按摩,滚法采用掌背以及小鱼际的着力点,贴紧治疗部位,2次/d,15~30min/次。④桥牌运动训练: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下肢屈曲、髋关节伸直、脚踩床、提臀,1-3分钟后,2次/D,5分钟/次。
⑤日常生活训练:包括如厕、洗澡、扣扣子、吃饭、穿衣等精细动作,2次/D,15-30分钟/次。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1个月后Fugl-Meyer评分、SF-36评分。①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上肢66分(33项内容),下肢34分(17项内容),为100分,分值越高,肢体功能越强。②生活质量(SF-36)评分,包括情绪功能、心理健康、精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处理,测量数据采用(x±s)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属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原因为脑组织血流障碍,患者临床症状为肢体麻目、失语、吞咽困难、颅内压升高等。脑梗死患者经及时抢救及治疗可脱离生命危险,大部分患者伴有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此需采取针对性康复训练,恢复偏瘫肢体生理功能。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护理方案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常规基础护理侧重于疾病治疗效果,缺乏针对性康复训练相关内容,患者偏瘫恢复效果不佳。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案,其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主要措施包括翻身与被动运动、患肢训练与主动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等,其中涵盖了身体护理及运动训练护理,通过各项护理操作可将神经冲动传导进入患者感受器内部,提高大脑皮层组织的可塑性,使偏瘫肢体功能逐步恢复,也可有效预防关节挛缩与肌肉萎缩。为确保康复训练效果,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设定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的完成康复计划,并加强训练监护,如患者产生异常需及时停止运动。由此可知,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红刚.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静态平衡联合本体感觉强化康复锻炼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3):15-17.
[2]刘先松.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2):136-137.
[3]吕梦,王海洲,邵珠平.康复训练活动分析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康复学报,2020,30(02):145-148+161.
[4]赵丙杰.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000(002):60.
[5]王建芝.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00(003):192-193.
[6]李雪娇.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27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