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气井井口增压开采工艺评价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刘利娜1 展洁2 刘永利3 郑新军4
[导读] 摘要:随着气田持续开发,低压低产气井逐年增加,生产过程中暴露出部分气井因产量低、无法正常携液的问题。
        1.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  陕西西安  710200;2.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作业三区  陕西榆林  719000;3.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红井子作业区  宁夏盐池  751506;4.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宁夏银川  750006
        摘要:随着气田持续开发,低压低产气井逐年增加,生产过程中暴露出部分气井因产量低、无法正常携液的问题。开展天然气气井井口增压开采工艺试验,旨在进一步降低气井井口压力,加快气井动储量采气速度,提高单位时间内气井产气量。本文从井口增压设备介绍、工艺流程、工艺制度制定、气井开采效果、设备性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评价了工艺适应性,为气田增压开采方式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同时为解决气田冬季高峰期用气紧张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天然气;气井井口;增压开采工艺
        1天然气增压开采工艺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天然气增压开采工艺技术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气田开发后期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较突出的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气井底部的空气流动性较低,空气压力不平衡,使得后期压力无法满足开采需求,降低了天然气的开采进度;二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如气田水,气水量过高会影响对环境系数的测定,如果不能及时测定出环境系数,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开采工作,使得资源得不到一个充分的利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气田开发后期,我们主要采用增压工艺技术对压力进行合理的调控,主要原理是定容弹性气藏衰竭式开采,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气井井口增压开采工艺介绍
        采用压缩机对气井进行井口抽吸降压,可以克服采气管线输送压差,最大限度降低井口生产压力,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气井生产瞬时流量,增强气井携液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气井稳定生产能力和提高气井采气速度的目的。
        2.1井口增压压缩机介绍
        CM型单井增压压缩机机组为整机撬装式,主机和电机固定在底座上,分离器、冷却器固定在底座适当位置,气管路、水管路、仪表管路、注油管路、循环油管路紧凑地将主机和容器联接成一个完整的压缩机组。该压缩机为少油润滑,其结构形式为卧式对称平衡型,四列。主要由机身、曲轴、连杆、十字头、气缸、活塞及冷却器、分离器组成。由隔爆异步电机用联轴器与曲轴相连,活塞通过活塞杆、十字头、连杆与曲轴曲拐相连。当曲轴由电机带动旋转时,活塞在气缸中心线作往复直线运动实现对气体压缩。
        2.2主要技术参数
        结合集气站系统运行压力和单井产能,制定了压缩机组关键运行参数,进气压力为0.1MPa~0.5MPa,排气压力6.5MPa,最大处理气量5.28×104m3/d,满足现场工况需求(见表1)。
        表1  单井增压压缩机关键参数表
       
        2.3工艺流程
        整体采用井口气液分离流程(见图1),即井口来气进入分离器,经过气液分离后进入压缩机增压输送至采气管线。分离的液体经排污流程接入采出水储罐,通过提升泵泵入采气管线,实现气液混输。
       
        图1  单井井口增压工艺流程示意图
        3生产制度对比
        井口增压开采的工作制度可以分为连续增压及间歇增压两种,具体增压制度需要结合气井产能、临界携液流量进行制定。2018-2019年共在4口气井开展了单井井口增压生产试验,论证了该工艺技术适应性。
        3.1A井增压情况
        A井正常生产时油套压4.21/6.32MPa,日均产气量0.8×104m3,基本不产水(见表2)。
        表2  气井基本情况
       
        A井开展井口增压后,按照连续增压、间歇增压、连续增压三个阶段进行增压,针对不同的增压阶段,计算了气井的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见表3)。对比分析,增压后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高于增压前,连续增压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高于间歇增压,在气井能量充足条件且产液量不高的条件下,选择连续增压优于间歇增压。
        表3  A井增压阶段分析
       
        3.2B井增压情况
        B井正常生产时油套压4.42/7.42MPa,日均产气量0.5×104m3,基本不产水,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为0.86%。开前油套压6.5/6.89MPa,增压初期油压最低降至1.1MPa,瞬时气量4.2×104m3/d,14h产水达到20m3、产气2.1×104m3,排出了井筒积液,降低了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提高了气井开采效果。累计生产826.5h,增压生产203h,累计产气104×104m3,日均产气3.0×104m3,累计产水61.2m3,增压后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为5.15%。后期压缩机处理能力为4×104m3时,抽吸2h后无法生产,因井口压力低、气井能量不足,燃气发电机无法启动关停机组。
        3.3C、D井增压情况
        C、D井均采取连续增压生产制度,评价增压效果。C井试验前因外输管网压力较高,地面管线起伏较大,导致气井携液困难积液,需要间歇性排液生产,平均产气量在1.0×104m3/d左右波动。该井在增压生产中最大压差2.11MPa,套压稳定在8.0MPa,套压下降缓慢,实现了不间断连续生产,达到使气井连续稳定生产的目的,且增产效果较为明显。D井气井产能差,试验前无法自主携液,需要频繁放喷带液,无法自主稳定连续生产,平均产气量0.4×104m3/d。该井增压后最大压差2.28MPa,井口压力持续下降,产气量持续上升,达到了使气井连续稳定带液的目的,增产效果较好。
        3.4对比分析
        对比以上两种增压生产制度,连续增压时气井生产及排液效果优于间歇增压,间歇增压生产气井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因此,生产初期可以采用连续增压生产,快速排通井筒积液、降低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恢复气井产能,后期根据气井生产动态、关井恢压情况制定合理的间歇增压制度,通过制定合理采气速度,达到提高气田最终采气率的目的。
        4设备性能评价
        现场试验分析,在高压比(正常运行时15h~20h)工况下,夏季高温及冬季低温环境下机组均能够24h连续运行。井口配套三相分离器,满足气井增压初期大排液量及井口节流生产需求,同时配套气液混输工艺流程,有效降低了采出水拉运工作量。
        结束语
        (1)2口气井试验情况表明,井口增压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气井井口压力,提高单井产量及自主稳定生产能力。现场实施时根据气井产能、临界携液流量,确定合理的增压生产制度,以提高气井开采效果。(2)高压比、小型撬装式压缩机组运行稳定,运输、安装较为方便,满足多口气井井口定期轮换增压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拓宽了气田增压工艺适用范围,对于老井增压开采方式,气田调峰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祝明谦.洛带气田生产动态及增压开采效果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9.
        [2]赵鹏.浅谈气田气井开采工艺技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02):60-61.
        [3]杨浩.天然气增压开采工艺技术在气田开发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9(03):77-78.
        [4]方静,郑旭伟,刘竞,熊婧,赵煊.天然气增压开采方式研究[J].化工管理,2019(01):221-2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