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沈阳市某地块公共空间重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关鹏宇
[导读] 摘要:研究首先介绍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新的概念和范畴。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辽宁沈阳
        摘要:研究首先介绍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新的概念和范畴。其次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重构中的应用.最后从完善街区数据库、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建立多层次的交通环境三大方面提出了沈阳市铁西区某地块公共空间重构策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城市公共空间重构;多源数据;空间分析;更新策略
        1  引言
        互联网不断发展,公共空间的内涵概念正在被不断拓展,在信息化深度发展和互联网大浪潮的冲击下,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大量生产、大规模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1]。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在理论探讨、定性研究和更新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在定量研究和技术发展方面略显不足。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源数据和分析处理的技术方法,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研究选取了辽宁省沈阳市铁西某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如图1,总面积约为103公顷。北至小北三东路,南至建设东路,西至兴华南街,东至兴工北街。地块内包括万象汇等商业建筑,欧尚一品,凯旋门等封闭小区以及开放小区等。
       
        图1  研究地块范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道路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地块人群聚集热力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2  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重构中的应用
        2.1 空间数据的获取途径
        2.1.1 物理空间数据
        物理空间主要包括其用地范围、街道网络、空间肌理、景观绿化等。主要可通过开源地图(OSM)数据和实景地图的图像数据来获取[2]。通过开源地图获取的数据,较传统调研数据而言更方便获取,并且数据量大、时效性高,可以表现研究场地的范围、道路网络、空间肌理如图2。通过实景地图采集的图像数据可以表现建筑的立面信息、街区的绿化景观,可以分析建筑的风貌和街区的绿化情况。
        2.1.2 社会空间数据
        社会空间主要反映的是人群的分布、机动车流量和功能业态的分布。主要可通过百度热力图、路况图和 POI 数据获取。百度热力图是基于手机用户访问百度旗下App 时所携带的位置信息,综合计算出每个位置的使用者数量通过一定的空间表达处理,用七种颜色反映各个地区内聚集的人群数量范围如图3。百度路况图是通过智慧设施获取的交通感知数据,提供时间、位置、目的地等时空信息,计算出每条道路的实时路况拥挤情况,并通过不同颜色呈现[3]。POI(point of interest)即“兴趣点”,是被抽象为点的地理实体,如居住、餐饮、购物、娱乐等,包括业态名称、位置、类别三方面信息。获取研究区域范围内部的兴趣点数据,可以分析研究范围内的业态种类和分布情况[4]。
        2.2 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
        2.2.1 功能业态
        该区域多数存在功能业态单一、商业开发过度、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快递站点服务半径达不到居民需求等问题。兴趣点(POI)数据可用于统计区域内的土地功能,还可用于统计不同时段共享单车的分布情况如图4—图6,分析各功能业态的种类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为后续的更新提供数据支撑。
       
        图4:早9点共享单车停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午12点共享单车停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晚7点共享单车停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2 绿化景观
        在互联网线下网络空间的设计中,良好的景观绿化可以体现街区的整体风貌,创造更宜人的空间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群。通过 ARCGIS 对实景地图进行邻域分析和重分类,将栅格数据的灰度值量化为不同等级的绿化程度,还可以通过表格分区工具计算特定区域的平均绿化程度,以便定量地统计各区域的绿化情况。
        2.2.3 空间活力
        人是产生活力的主体,百度热力图显示人群聚集的程度,可用于量化分析历史街区的空间活跃度。使用 ARCGIS 将热力图重分类,将七种颜色量化为七个活跃度,随后通过叠加分析,得出街区全天活跃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用以分析不同区域的活力及其变化情况。
        3  大数据技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与设计策略
        3.1 完善街区数据库
        实时掌握区域内各类资源是空间品质更新的基础。大数据技术因其多样的数据类型和来源,以及生成的高效性,在覆盖面和时效性上较传统调研方式有明显的优势。汇聚互联网、物联网、智慧设施等各类数据,收集街区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景观植物、公共设施、人口、车流量、功能业态等要素信息,搭建一个完整的、分类清晰的、不重复的街区数据库,为规划设计提供清晰的数据资料。
        3.2 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有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要依托于当地使用者的真实生活和感受,让公众成为建议者与设计者。为此,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公众参与平台,实现使用者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参与。在众多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兴起了许多公众参与的新方式,如微博平台、微信平台、App 和信息可视化网页。大数据直接采集使用者信息,从前期策划到方案设计,再到评审阶段都融入了使用者的各种意见,避免在纵向设计中形成信息孤岛。同时,将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使其不再枯燥,更易理解[5]。
        3.3 重新规划道路系统,建立多层次的交通环境
        通过多层次的交通道路设计,使拥挤的交通不影响街区的活为,而步行系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级建立为街区带来更多的活力,更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油然而生的外卖、快递配送提供安全高效的配送环境,更为生活在附近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出行体验如图7为重新规划的道路系统。
       
        图7:兴工北街道路截面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本文归纳总结了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重构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定量化、科学化的更新。大数据的出现增加了基础信息的类型、数量和产生速度,通过对多元数据的量化分析、可视化处理,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科学依据,同时以沈阳市铁西区某一地块的具体实例研究通过数据库的建立、监控平台的完善、公众参与平台的搭建以及道路系统的完善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更新方向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志勇. 融合多源地理大数据的杭州市功能区识别和空间优化研究[D]. 浙江大学,2018.
        [2]冷炳荣,余颖,黄大全等. 大数据视野下的重庆主城区职住关系剖析[J]. 规划师,2015(05):93.
        [3]李凤仪,李方正. 大数据在绿地规划设计中多尺度应用综述划[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05):64.
        [4]王筱洲. 大数据与PSPL调研法相结合的美国城市主街区公共空间调查与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4.
        [5]阴玉洁. 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营造——以太原长风文化商务区为例[D]. 太原理工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