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刘磊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刘磊
[导读] 摘要:混凝土裂缝不仅影响构件美观性,同时对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威胁巨大,是当前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
        摘要:混凝土裂缝不仅影响构件美观性,同时对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威胁巨大,是当前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是由于建筑工程混凝土应用广泛,施工过程中质量影响因素众多,所以目前混凝土裂缝问题并不能完全避免。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避免裂缝发生,并且对已经发生的混凝土裂缝进行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本文针对混凝土裂缝发生原因、处理技术展开分析,通过裂缝产生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裂缝处理技术,为裂缝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裂缝;处理
        混凝土是一种以水泥、砂、碎石生产的建筑材料,自其诞生以来受到建筑工程领域的欢迎,成为了建筑工程材料领域的中流砥柱。因为混凝土自身的特点和性能,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概率非常高。如果混凝土性能不良,就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病害,严重危害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甚至造成安全事故。混凝土裂缝是最为普遍的病害形式之一,裂缝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裂缝的位置和规模。一旦裂缝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处理,就会不但的发展,最终威胁建筑安全。所以,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裂缝
        1.温度变化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通常会受到不同自然气候的影响。其中温度变化对于混凝土性能影响非常显著。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状态下影响。一种发生在建筑施工阶段。此时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甚至出现结冰的情况[1]。造成混凝土裂缝病害。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导致混凝土水分蒸发加剧,由于缺水造成干裂。另一种发生在建筑应用阶段,此时如果出现剧烈的温度变化,那么构件由于热涨冷缩,最终在温度应力下发生开裂。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其中以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受到外力影响产生的裂缝最为严重。此时由于混凝土强度高,受到外力影响,往往会造成贯穿性裂缝,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在建筑使用阶段,如果建筑受到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小,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裂缝病害。此时的裂缝会根据外力形式和强度产生。
        (二)混凝土自身因素造成的裂缝
        1.干缩
        干缩裂缝是混凝土自身因素造成裂缝的原因之一。水是混凝土拌和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水对于混凝土质量性能影响非常大。如果在混凝土强度增长过程中,出现水分不足的情况,就会发生干缩裂缝[2]。除此之外,混凝土中的减水剂也会造成干缩裂缝,或者混凝土掺加剂中含有硅灰、煤灰等矿物质,也会造成其发生干缩裂缝。
        2.水化热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由于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在热胀冷缩原理下,这些热量会造成混凝土体积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构件如果尺寸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出来,不会导致其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果混凝土结构尺寸加到,内部的热量散发慢,表面的热量散发快,这种不均衡的热量会造成表面收缩,内部膨胀。在两种不同的应力作用下,会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发生[3]。
        (三)施工技术问题造成的裂缝
        1.施工过程问题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不严格也会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发生。施工阶段的混凝土构件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此时混凝土构件非常脆弱,如果违规进行施工作业,就会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例如,在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要求时就进行模板的拆除,此时混凝土没有模板的支撑,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会导致结构发生变形,甚至拉裂。所以,施工阶段的不正规操作也会产生混凝土裂缝。
        2.后期养护问题
        后期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重点。混凝土强度增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所以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养护,通常为水养护,通过保持混凝土的湿润,使其具备良好的养生条件[4]。如果养护不及时,混凝土缺乏水分,就会导致强度增长缓慢,并且随着水分的减少出现干缩,最终在表面发生裂缝。
        (四)设计问题造成的裂缝
        设计问题同样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建筑设计通常会考虑到混凝土构件的承重能力,从而进行位置、尺寸的设计。但是,设计工作量巨大,一些设计人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下会忽略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参考数据,导致构件设计存在缺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构件性能与实际不符,在结构自身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开裂损坏[5]。或者因为设计原因在构件上进行打孔、开洞等操作,影响了结构受力形式,最终导致裂缝出现。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技术
        (一)结构补强
        结构补强法是一种建筑工程裂缝的修复方法。此种裂缝处理施工技术主要针对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开裂的混凝土构件。由于混凝土结构发生了破坏,无法正常发挥自身承载能力,此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补强措施,通过外在手段提高结构强度,使其恢复性能。例如,应用在地震、火灾等情况造成的结构裂缝中。常见的结构补强方法包括增加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比例,或者通过增加辅助结构降低原本混凝土构件的承重。
        (二)注浆加固
        注浆加固裂缝处理施工技术主要针对一些影响混凝土结构,但是影响程度并不严重的裂缝,通过注浆的形式将裂缝封堵,避免裂缝进一步发展扩大,影响结构的安全性。通常此类裂缝宽度在0.2-0.3mm左右,在注浆加固施工时,利用高压注浆设备将混凝土裂缝修复浆液注入裂缝中,实现对裂缝的封堵。在进行注浆操作时,需要控制好注浆压力,避免压力过大造成裂缝二次发展,影响构件性能[6]。
        (三)置换修复
        置换修复施工技术方法主要用于处理一些裂缝非常严重的建筑构件。由于裂缝发展严重,已经局部甚至完全破坏混凝土结构。原本的混凝土构件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其自重会造成建筑结构的负担。此时就需要通过置换的方法进行混凝土结构的修复。通过重新施工一个全新的混凝土结构,替换已经发生裂缝病害,无法进行常规修复的构件。在置换施工时,置换的构件必须具备更好的性能,能够满足结构使用需要。
        (四)开槽填补
        开槽填补针对的裂缝主要为宽度过大,对结构造成一定的威胁的裂缝。这些裂缝宽度较大,已经无法用注浆的方式修复,又没有得到置换修复的标准。对于这些裂缝就需要进行开槽,将裂缝内部清理干净,然后通过修复材料填充,完成对裂缝的修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因素非常多,结构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维修过程还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建筑混凝土裂缝需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对裂缝影响因素的控制,避免裂缝的产生。对于已经产生的裂缝。可以根据裂缝的类型和程度,选择相应的修复处理施工技术,完成对裂缝的修补。
        参考文献:
        [1]盛天荣.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20,000(006):257-257.
        [2]路则强.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处理方法分析[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20,000(003):298-298.
        [3]赵怀宇,李海燕.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环球市场,2020,000(007):298-298.
        [4]郑铭.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要点浅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017(011):289-289.
        [5]丁学岩.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与发展,2020,002(001):40-40.
        [6]邓丽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9,000(040):281-2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