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之"雨水花园"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邓瑜
[导读] 摘要:雨水花园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观的营造,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雨水花园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观的营造,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通过结合设计实例的方式,对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雨水花园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具体设计策略和主要设计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雨水花园;景观设计;城市道路园林
        引言:雨水花园景观属于一种特殊的绿地形式,其作用主要以收集重复利用雨水和节约水资源为主。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极为重视,在此背景下,雨水花园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现状及雨水花园的应用意义
        (一)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现状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道路雨水系统承担的压力逐渐增加,雨水系统逐渐暴露出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透水路面占城市道路的比重较大,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积水点在分布上呈现出广而多的特点。比如:机动车道多采用沥青混凝土,人行道加铺混凝土砖和花岗岩。这些材料的使用,会使道路雨水径流系数进一步增加,在雨水量较大的季节,甚至会诱发城市内涝。
        第二,雨水管网设施无法使排水需求得到满足,目前,雨水口、窖井等设施是收集雨水,并将其排放到雨水管网中的重要设施,但在垃圾和颗粒污染物的影响下,雨水口和窖井很容易被堵塞,导致雨水无法顺利进入。此外,管道干径过小,管网设施年久失修,同样会引发城市积水问题。
        第三,道路绿化的截流蓄水能力不强,传统园林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法以微地形为主,简言之就是将绿化垄起,使雨水被排入到市政排水系统之中[1]。
        (二)雨水花园的应用意义
        雨水花园与道路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二者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将雨水花园应用至道路景观中,可以利用绿化带植物、土壤覆盖层对雨水或地表积水进行净化,过滤雨水中存在的污染物,为雨水二次回收利用创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植物还具有蓄水功能,能够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第二,经济效益。雨水花园在应用后,可以提升城市雨洪控制效果,减少雨水管网老化产生的额外费用。此外,雨水花园可以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有助于降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成本。
        二、雨水花园的设计策略和设计要素
        (一)设计策略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道路位于广州市美华中路,其长度约为300米。在建设过程中,以对城市生态影响最低为原则,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角度作为切入点,使雨水花园和城市道路景观相结合,营造具备呼吸调节能力的生态道路。该道路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图一 道路侧绿化带雨水花园示意
        第一,位于美华中路以北的美华北路有2 套管,其中污水管管径为d300,埋深为0.6-1m;合流管管径为d300-d500,埋深为1.5-2m;美华中路现状管网排入美华北路合流管,现状管网基本满足三年一遇雨水排水能力。为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及需要打造海绵城市示范点的目标,在该方案中,拟新建雨水系统及海绵城市方案。其中包含新建一套雨水管d100-d300,雨水管网整体按5年一遇设计,考虑到减少影响道路交通,雨水管敷设在绿化带内,并且兼顾海绵城市改造,尽可能的收集雨水,把进入到原来合流管的雨水剥离出来,将原雨污合流管改造为污水管,从而达到雨污分流,小区雨水主要排往西侧新河浦涌。美华中路海绵设施设计方案设计内容主要有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等,通过新建雨水管和海绵措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的最大限度的雨污分流,解决了大部分雨水进入合流渠的问题。本案雨水花园会与市政管网设计相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通过这种设计方式,使项目后期的资金重复投入被有效控制,同时还能促进项目设计朝着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2]。
        第二,雨水花园需要与市政设施设计相结合。以本工程图1所示,排水孔设置在路缘石上,同时设置分段式路缘石,促使雨水和地表积水沿着排水孔或路缘石中间,被排入到雨水花园中。溢水口需要连接城市雨水管网,使下凹绿地和雨水种植池内的雨水质量和截污饱和后的排放目标得到保证。
        第三,对雨水径流系统进行完善。考虑到侧分带存在市政雨水管,且设置了下凹式绿地,雨水在溢出后,会与路面径流共同被排入到雨水篦子之中。人行道雨水的排入方式为主要以自然下渗和排入雨水花园为主。在进入雨水花园后,这些雨水会沿着暗埋溢水口流入到路侧的绿地。在这个过程中,雨水花园起到了自然净化的作用,被净化的雨水会被排入到市政管网之中,如图二所示。
       
        图二 雨水花园净化路面水示意图
        (二)设计要素
        第一,地形。在设计并应用雨水花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和气候条件。以本工程为例,在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后,本案在侧分带和路侧绿化中进行了下凹式地形的设计。同时,路侧绿带的雨水花园和周边地形地块相连接,同时对行人活动所利用的过程和要素进行挖掘。在利用景石消化横纵向地形的同时,还使汀步石和游步道穿过下凹式地形,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第二,雨水种植池。对行道树池进行设计,使之成为雨水种植池。具体设计措施为加长行道树池,并将草本植物和耐水行道树植入其中。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同时,还能使道路径流排水压力得到改善。
        第三,透水材料。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对透水材料的使用极为重视,采用了透水基础,将其作为绿地的基础层。同时,还在蓄水层下方设置了厚度为48mm的卵石覆盖层、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和厚度480mm的碎石垫层。其次,透水铺装。人行道在铺装过程中,对透水砖进行了使用,非机动车道面层采用了透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相比,透水混凝土属于多孔材料,渗水能力强,因此,可以使雨水径流量迅速下渗,起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从而降低城市内涝问题发生的概率。在查阅文献资料后得知,相较于传统的铺装方式,透水铺装消减径流的能力,是传统铺装方式的一倍以上,对洪峰的消减能力最高可达80%。
        第四,植物种植。尽量选择种植耐涝和耐旱的植物品种,由于雨水种植池和下凹式绿地中会产生漫水期和枯水期交替的现象,不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因此,选择具备适应水生环境和抗旱能力的植物最为合理。通过特色搭配,促进去污性和观赏性能提升。简言之,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增强其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在设计时应该以植物根性、常绿落叶品种占比,植物密度等方面为切入点,发挥出雨水花园的应用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雨水花园的设计和应用,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排水和循环用水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应用雨水花园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并充分考虑地形、雨水种植池、透水材料和植物种植等元素,以便更好发挥雨水花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之“雨水花园”的应用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0(05):99+101.
        [2]吕贤平.雨水花园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以合肥庐州大道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6(30):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