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大坦沙污水管网系统提质增效对策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李欢
[导读] 摘要:针对广州大坦沙污水系统进水污染物浓度降低、进厂污水量增大的问题,通过水质检测、外水点摸查溯源等手段相结合,分析外水进入污水系统的多种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对策,进而提升污水厂进水浓度,提高污水厂处理效率,对类似区域的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10
        摘要:针对广州大坦沙污水系统进水污染物浓度降低、进厂污水量增大的问题,通过水质检测、外水点摸查溯源等手段相结合,分析外水进入污水系统的多种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对策,进而提升污水厂进水浓度,提高污水厂处理效率,对类似区域的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污水系统;提质增效;进水浓度
        1背景
        近年我国污水建设已取得巨大成绩,但系统效能依旧不高,污水厂入厂污染物浓度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整体不高。[1]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方案强调了“系统谋划”、“问题导向”和“重在机制”等原则,表明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在技术上要系统分析现状问题,强化系统性统筹协调,坚持因地制宜,抓住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在管理上应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最终以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提高为目标[2]。
        2大坦沙污水系统概况及问题
        2.1 系统概况
        大坦沙污水处理系统服务范围位于荔湾、越秀和白云区,总服务面积89.7km2,包括大坦沙污水厂和石井净水厂两座污水处理设施。大坦沙污水厂(一、二、三期)总规模55万m3/d,主要处理荔湾、越秀和白云区(部分)污水,服务面积56.7 km2。石井净水厂处理规模30万m3/d,服务范围为新市涌、白云一线以北地区,面积33 km2。系统现状有14个泵站,大坦沙污水厂有12座,石井净水厂2座。
       
        图1污水厂服务范围图
        系统内旧城区为合流制,新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混合制排水系统,一些新建小区按市政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的排水系统,由于市政管道建设和小区建设的不同步,造成雨污水管道混接现象普遍,排水体制混乱。
        系统范围的外围水系主要涉及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内河涌主要涉及石井河流域、荔湾涌流域(荔湾涌、荔湾湖)和驷马涌流域(驷马涌、流花湖),随着城市建设需要和建设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河涌被覆盖,变成暗渠供区内排水排污,雨污混流。
        2.2存在问题
        近年广州市先后实施了“十二五”、“水更清”等污水管道工程,部分采取了截污井、截污闸等措施,大量外水进入,导致污水厂进水浓度降低、污水总量增大,一方面影响污水厂的运行处理,造成资金和能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
        以大坦沙污水厂(一二期)2016-2018年的运行状况为例分析(见图2、图3),发现2016年之前,污水厂日处理水质水量基本稳定,全年平均日处理水量为24.42万m³/d,全年进水COD均值达270mg/L;自2017年6月份以来,由于外水通过暗渠进入污水管道,过湖管破裂河水涌入,污水厂进水浓度下降,水量上升;自 2018 年以来,由于沙基涌过涌管破裂、黑臭河涌排口整治等管道的接驳,污水厂处理水量持续增长,截至 2018年8月,2018年污水厂平均日处理量为29.88万m³/d,前八个月进水COD均值进一步下降为163.5mg/L。
       
        图2 大坦沙污水厂(一二期)2016-2018年日处理水量变化图
       
        图3 大坦沙污水厂(一二期)2016-2018年COD浓度变化图
        3外水点摸查
        按照主干管→干管→支管的布置原则,在系统关键节点位置布控水质检测点,对系统节点水质进行梳理分析。大坦沙污水处理系统共160个检测点。其中COD浓度低于100mg/L的40个,介于100mg/L至200mg/L的86个,高于200mg/L的34个。
        根据水质检测数据及截流井、拍门井、收水口等交界点梳理,有针对性地对污水管网进行现场排查,共发现外水点40处,主要分为山水、湖水、河水、雨水和地下水及其他五类。
        山水主要为水库水通过支涌、支渠等水体排入下游河涌,由于中途生活污水汇入,支涌或排水渠的末端或中途设置了截污措施,将混有山水的合流污水截流进入污水管网;湖水主要通过闸门或破损的湖底渠箱进入合流管渠;河水主要由于涌边设有截污管,部分截污点存在溢流管未设拍门、拍门故障、截污闸高度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涌倒灌,或通过雨水口倒灌进雨水管道,由于上游雨污混接导致进入污水管网系统,亦或由于过涌管破裂,污水管道年久失修、存在结构性缺陷,导致河水由破损处进入污水管道;雨水主要为雨天时雨水通过截流井、截污闸、收水口等设施进入污水管网,合流制系统雨季带来的雨水严重影响污水厂正常运行;地下水及其他外水可分为五类:灌溉水经灌溉渠流入;自来水管道破裂渗入;鱼塘水溢流;工地泥浆水排入;管道结构性缺陷导致地下水入渗。
        4改造措施对策
        通过梳理管网和水系连通情况,设置水质检测点,并对交界点进行勘察溯源,对各外水点进行成因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改造对策。
        针对由于截污工程的实施而导致外水进入污水管网的,应进行清污分流和错混接整改,暗渠揭盖,恢复渠箱清水通道,废除截污井;针对管道/渠箱破损或存在结构性缺陷导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进入污水管网的,应由排水公司进行破损修复和结构性缺陷修复,针对涌边管和涌底管,有条件的应积极推进河涌沿岸违建清拆工作,腾出空间埋设污水管,尽量取消涌边挂管和涌底管,消除破损隐患;针对拍门或溢流口倒灌导致河水进入的情况,应由排水公司进行拍门或溢流口改造;针对政策性外水(建筑工地水、绿化水、景观水等),应加强管理,规范工地排水并做好日常巡查工作;针对灌溉水,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新建取水蓄水设施,建立封闭式灌溉系统,改变“大水漫灌”模式。
        另外,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不仅需要截污纳管和清污分流等工程支撑,更需要规范排水行为,加快推进权属不明管网的移交统管工作,加强排水设施管理等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降水位、提浓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永利.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内涵与思路[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02):1-6.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生态环境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