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政道路互通立交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郑新波
[导读] 摘要: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政道路互通立交工程项目设计的研究,对立交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针对立交的位置,功能定位,立交的选型,技术指标及交通安全,等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如何做好城市互通立交的设计。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分院  新疆  830063
        摘要: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政道路互通立交工程项目设计的研究,对立交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针对立交的位置,功能定位,立交的选型,技术指标及交通安全,等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如何做好城市互通立交的设计。
        关键词:市政道路;互通立交;设计
        1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车辆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利用互通立交来拓展城市交通立体空间,降低道路的交通压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城市互通立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做好城市互通立交的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2城市互通立交设计
        由于多种原因,市政道路立体交通存在多种问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如远期交通量预测不够准确导致的通行能力不足;还有社会和其他因素,如工程造价控制和拆迁等问题,本文从设计的角度探讨了设计过程的重点内容,并探讨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好这些关键性问题的方法。
        2.1道路枢纽互通立交的设计要点
        市政道路立体交换由车道、匝道、集散道、跨线桥等交通设施组成。在设计过程中,线形指标的选取、道路横断面、互通型式的选择和交通量预测等对后期运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线形指标的选取。
        在设计过程中,立交的线形指标选取决定着后期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如果曲线半径过小或纵坡较大,直接会导致道路通行能力降低,道路安全性降低,容易造成拥堵,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表1 主要立交类型及特点
       
        互通类型选择。
        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全互通式立交、局部互通式立交和环形互通式立交。在规划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立交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结合道路等级、交叉口类型、交通量、环境因素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最终选择最适合该地区的互通类型。
        道路横断面。
        市政道路与公路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市政道路上不仅有机动车道还有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互通立交一般都会设置在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和容易拥堵路段,在做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交通量,从而确定主线道路的宽度及匝道的断面形式。
        交通量的确定。
        确定交通量也是互通立交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确定立交选型及规模的重要因素。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地方政府规划政策等,充分论证和详细调查,同时,它应充分考虑未来交通量的增加和诱导交通量的增加,以确定适当的立交选型及规模。
        3工程实例
        3.1立交方案研究
        方案一:有集散道混合式立交
        豫清路立交共设置A、B、C、D、四条匝道和一条集散道,各匝道机动车道宽度均为8m,其中,A匝道需上跨乌昌大道,B匝道需上跨乌昌大道和A匝道,C、D匝道接集散道。立交匝道全长4.567km,包含1.092km跨线匝道桥。
        有集散道混合式立交方案布置图
        本互通立交因A、B匝道需上跨乌昌大道,且需乌昌大道最小净空要求,故将A、B匝道作为主要控制性匝道,根据限制性因素对A、B匝道进行纵断面设计。本方案A匝道最大纵坡为4%,B匝道最大纵坡为3.6%。
        A匝道纵断面
        B匝道纵断面
        方案二:无集散道混合式立交
        方案二无集散道混合式立交共设置A、B、C、D四条匝道,各匝道机动车道宽度均为8m,其中,A匝道需上跨乌昌大道,B匝道需上跨乌昌大道和A匝道,C、D匝道与现状乌昌大道衔接。立交匝道全长2.696km,包含1.092km跨线匝道桥。
        无集散道混合式立交方案布置图
        方案二互通立交A匝道最大纵坡为3.9%,B匝道最大纵坡为3.5%。纵断面设计如下:
        A匝道纵断面
        B匝道纵断面
       
        考虑行车安全及远期拓宽乌昌大道,故本次推荐方案一:有集散道混合式立交
        4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枢纽互通立交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市政交通的实际需求以及枢纽互通立交的功能性需求,再综合判断技术、经济、景观、施工、占地等方面的影响,需通过参考多个相关元素,最终选取最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蓝博华.道路互通立交设计方式分析与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7):2.
        [2]闫鹏飞.市政道路枢纽互通立交的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2018(1):86-87.
        [3]李建士 巩琛.基于综合效益比较的枢纽互通立交选型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9(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