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浦大淀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王世英
[导读] 摘要:本文对大淀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项目概况、存在的问题、治理思路及对应的措施,并通过水质变化分析,总结出生态修复治理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采用此技术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上海汀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1700
        摘要:本文对大淀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项目概况、存在的问题、治理思路及对应的措施,并通过水质变化分析,总结出生态修复治理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采用此技术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质提升;水质分析
        1工程概况
       
        图1 大淀湖生态治理范围图
        大淀湖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位于整个大淀湖水域的南端,水域面积约48000m2,平均水深2.0m,朱家角景区相连,周围多为别墅区,北侧与居住区相连的湖体驳岸皆为硬质直立式护岸,沿岸水深较深,约为80cm。南侧与岛屿相连的区域皆为自然生态驳岸,缓坡入水。治理范围水体南侧有3处与外河相连,北侧与大淀湖主湖区相连,交界区域多为岛屿,岛屿之间通过5座桥梁相连。该水域涉及2座水闸和1 座泵站,分别为西井河水闸、西井支河水闸和东井河水泵闸。
        2存在的问题
        (1)内外源污染问题
        根据现场取样,治理范围中心湖区的底泥性状相对较好,呈现黄色;靠近岸边侧的底泥呈现黄灰色,略差,相对而言本项目底泥污染问题不严重。与治理范围南侧相通的西井河、西井支河、东井河水质较差,透明度30~50cm,呈黄色甚至墨绿色,是影响本工程区域水质的重要原因。其他外源污染还包括降雨径流面源污染、降尘污染等。
        (2)水动力问题
        采用数学模型软件mike21,建立了治理范围的水动力模型,重点研究在引排水工况下的区域水动力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在引排水工况条件下,水流主要从北侧比较宽的通道进出;北侧通道窄的部位,水流流动速度很慢,导致在治理范围域内存在短流现象,滞流区比较多,水动力不足的区域范围较广,西侧和东侧均存在死水区。
        (3)水质问题
        A水质感官评价
        根据对现状水域的航拍污染分析结果,治理范围中心区域污染相对较轻,但水质比大淀湖主湖区差。大淀湖周边河道西侧朱昆河水体污染比较严重,与大淀湖相连的8条支流水质均劣于大淀湖内河水质。
        B水质指标分析
        根据不同时间监测的数据分析,大淀湖不同取样点的污染程度不同,总体表现在水体边角区域水体流动性差,出现有机物含量升高导致COD和总氮偏高,进水口氨氮偏高。叶绿素a超标2.4倍,氮磷营养比失衡,存在藻类爆发现象。
        (4)藻类及水华问题
        现状:叶绿素a-24.78㎎/m³;TP-50~90㎎/m³;TN-3130㎎/m³;COD-9.8~33.9㎎/L;SD-0.3~1.1m,总体评价为富营养Ⅴ~Ⅵ级,现状:TN:TP=3.13:0.05=62.6:1,研究表明TN:TP值越大,藻类越容易爆发,冬秋季节以硅藻为主,夏秋季节以蓝藻为主。因此降低总氮和氮磷比是抑制藻类水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透明度问题
        治理范围内岸边近3m范围内的透明度可达到60~70cm,经过遥感航拍分析,治理范围中心区部分透明度小于60cm,整个大淀湖其余部分透明度均高于治理范围中心湖区的透明度。
        3治理目标
        (1)水质指标: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及以上标准。
        (2)水体透明度:离岸20米内清澈见底,20以外1.2米以上。
        (3)景观绿化:要求离岸3米范围内沉水植物全覆盖。
        (4)治理完成后感官上不能出现有蓝藻水华现象。
        4工程实施方案
        4.1总体治理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生态治理技术路线,重点区域强化处理与常规治理相结合,通过控制内外污染源,增强水动力畅活水体,发挥沉水植物净化作用,构建低维护的长效稳定生态系统。
       
        图2 总体治理思路框架图
        4.2工程总体布置
        根据对大淀湖治理区实际情况的分析,以及水动力计算成果,本次设计将示范区划分为3大功能区域,分别为水质净化预处理区、水质提升强化区和生态修复稳定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区治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法削减氮磷污染,防止藻类爆发,提高河道透明度,让治理措施更具层次感。
       
        图3 平面功能分区图
        根据本项目治理考核要求,本次设计拟打造4套治理系统,分别应对水动力不足、总氮、水华等问题,4套治理系统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
        (1)水动力优化系统设计
        ①设置围隔,包括不透水围隔及透水围隔,以改善整体水动力;同时辅推流曝气系统,以改善局部水动力
        ②在水动力不足的局部岸段设置藻类控制带,控制藻类向岸边聚集,防止岸边沉水植物生长初期被藻类包裹,影响生长。
        (2)内外污染源削减系统设计
        通过微生物沸石进行底泥改良,增加微生物量,削减底泥中的总氮,同时配置反硝化聚磷菌进行脱氮除磷削减水中的氮磷营养盐。通过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沿岸设置生态截渗沟和雨水花园,最大限度削减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
        (3)藻类控制及氮磷削减系统设计
        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悬床、挺水植物增加水生植物数量,吸收富集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同时在岸线补种挺水植物具有降低水温,减轻藻类爆发的作用。
        (4)生态平衡监控系统设计
        后期管理是保证水质控制蓝藻爆发的长期过程,除了日常水生植物收割打捞残体、防治病虫害以外,需要对水质进行长期智能监控预警监控,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控,防治恶性竞争导致生态失衡,引起水质恶化。
        4.3工程规模
        (1)水质净化预处理区----沉水植物510㎡,微孔曝气系统2套,生物基627㎡
        (2)水质提升强化B1区----推流曝气系统4套、沉水植物11323㎡、围隔67m、藻类控制带134m、沉水植物悬床768㎡。
        (3)水质提升强化B2区----推流曝气系统4套、沉水植物12216.2㎡、围隔37m、藻类控制带158m、循环泵跌水瀑布1套。
        (4)生态修复稳定区----推流曝气系统10套、沉水植物悬床768㎡、沉水植物16733.6㎡、围隔60m、藻类控制带230m。
        (5)整体配套措施----底泥改良微生物沸石2500kg,微生物菌剂200kg,挺水植物补种700㎡,太阳能智能监控预警系统3套,生物操纵调控1项,生态滞流沟614m。
        5结果分析
        选取2017年、2018年(治理前)与2019年9-12月、2020年1月(治理后)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
        单位(mg/L)
       
        图4 COD浓度变化
        单位(mg/L)
       
        图5  NH3-N浓度变化
        单位(mg/L)
       
        图6  TP浓度变化
        单位(μg/L)
       
        图7  叶绿素a浓度变化
        a.COD总体呈下降趋势,项目实施后水动力得到改善,水生植物生长良好,抑制了水体及底泥中的污染物的释放;
        b.2018年氨氮达到1.69mg/L,工程实施后超标氨氮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降至0.09mg/L,说明底泥改良对氨氮去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效抑制了氨氮的释放;
        c.T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TP原始浓度较低,削减技术较小,通过生态修复综合措施后去除率达到25%-60%;
        d.治理前叶绿素a达到24.78μg/L超标2.4倍,工程实施后最低点降至2.05μg/L,有效控制了蓝藻水华现象;
        e.水质总体从Ⅴ类水达到Ⅲ类水标准,实现了透明度大于1.2m的感官效果。
        结论
        (1)抓住主要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治理区域,让治理措施更具针对性,治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根据前期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将大淀湖项目划分成3大功能区进行分区治理,治理效果明显。
        (2)水动力不足的岸段容易聚集藻类,通过数模进行水动力分析,利用小措施实现整体水动力条件的大优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水动力优化、内外污染源削减、藻类控制及氨氮削减系统、生态平衡监控系统的组合构建能够完善湖内的生态系统,稳定改善湖体水质。
        参考文献
        [1]华烨,许明峰.谈食藻虫在泰康浜水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10):5-10.
        [2]薛露肖,左军,谈祥,韩国胜.普陀赵巷浜水环境整治案例分析[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