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10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近60%,城镇化已由加速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在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基于轨道交通的综合开发正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热点领域。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开发实践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对于城郊型枢纽开发研究相对较少,相关开发经验理论尚待发掘。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以成都双流西站综合开发为例,通过公园城市、场站分离等理念的应用,发掘利用郊区特点,构建生态绿色、交通高效、服务便捷新型枢纽综合开发,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枢纽;TOD综合开发;城市设计
一、城郊型TOD综合开发概述
TOD综合开发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大圈层开发,TOD模式为大、小圈层结合的组团式,组团间以公共交通网络联系,形成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有效破解了“摊大饼”的城市发展问题。
传统大圈层模式
TOD开发模式
目前,国内的轨道综合开发实践多集中在中心城区,相关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城市建设效果,如上海辛庄站、深圳前海枢纽、广州白云站、重庆沙坪坝枢纽、杭州西站枢纽等。然而TOD开发关键在于网络构建,除了核心站点构建强中心,还需完善郊区开发网络,形成“中心型+城郊型”有机结合功能互补功能结构。
从目前的开发实践来看,城郊型TOD综合开发发展较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郊区土地开发价值低,开发增值空间较小。郊区土地相对市中心土地,虽地价较低,但开发后的价值也相对较低,单位面积可容纳的建设成本有限。
(2)郊区缺乏城市配套,TOD开发需进行配套建设投资。
(3)人们固有认识郊区偏远,出行不便。TOD开发模式作为新兴事物,还不被广大人群认知和接受,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高效率通勤还需在实践中应证。
二、成都双流西站枢纽综合开发基本情况
自2017年起,成都发起了一轮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TOD开发模式探索,先后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等多项政策文件指导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并开展了105个地铁站点一体化规划方案和75个车辆段综合开发方案。本文研究的双流西站是成都13个首批TOD场站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之一,也是双流区首个实施的TOD综合开发站点。
项目位于双流区西部,用地面积108公顷,东侧为五湖四海公园,西侧为双流国际机场,南侧为待开发地区,属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域。双流西站为五线交汇的枢纽站,汇集成绵乐城际高铁线、铁线地铁3号线、10号线、14号线、17号线等4条地铁线,区域内机场、城际、地铁一体化零换乘衔接,公交导向特征凸显。
成都首批13个示范枢纽示意
双流西站区位
三、基于郊区特点的创新实践
1、充分利用环境优势,营造公园和站区有机结合的生态枢纽
将公园城市与站城一体理念结合,充分利用西侧国家级公园绿廊引绿入城,组织片区五个轨道站出入口节点与绿地网络的有机联系,打造自然融合的街区化服务空间和绿色城市会客厅。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搭建板桥林荫绿道,延展绿色慢行网络,打造尺度宜人的游憩空间,使公园城市和生态社区的建设相辅相成,缝合城市和自然的边界,改善人居环境。
在考虑生态价值的同时,将产业、交通、景观系统融合,“场景营造+产业植入”打造新的片区增长极。由双流西站向外辐射多条连廊,将周边的居住、商业商务、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国际学校、医疗研发、艺术创意等特色产业紧密串联,形成功能融合、多维互动的共享中枢,让换乘活动在绿色中进行,挖掘片区的经济价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构建便捷公交通勤的郊区枢纽,缩短城乡心理距离
打造“5分钟”换乘的街区式枢纽,舒适宜人的活力站前区。兼顾换乘效率及旅客体验,将枢纽交通设施化整为零,在“5分钟”步行范围内分散布局,利用街区外围路网疏解车行交通,形成“内步行外车行”的人车分离布局。
对站前广场进行精细渠化,实现人流动静分离,一方面构建通行主动线,引导交通人流快捷衔接地铁、城际、客运站、商业中心、社区等目的地;同时沿动线两侧布置便民商业、文化公园等民生设施,服务静态候车、休闲人流。
3、公服设施精细化、便民化,以人为本打造“回家的路”
对于城郊区域,公服设施缺乏既是劣势也是机遇,可进行系统化、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人群分布、活动特征,结合慢行系统精细化布局公服,在站点与社区间构建休闲方便、上学方便、消费方便的“回家的路”,形成高品质的宜居生活空间。
4、打造空轨联运客运枢纽港,促进城市对内对外功能有机融合
运用一体化设计理念,重塑空间秩序,打破城市侧、铁路侧、空港侧彼此隔离的管制界面,加强铁路主体、机场主体和城市主体的功能联系,保证出行方式多样化,达成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改善片区可达性的目标。
结合地铁商业综合体布局城市候机楼、铁路售票等交通功能,为综合体办公和居住人群提供高效边界的出行服务,同时利用综合体中的商业空间分流铁路候乘人流,既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乘体验,也为综合体商业提供客流,实现商旅高效转换。
通过“纵向叠建”的站体开发方式,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功能布局,促进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提高市场化参与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5、公共设施实行“大集中,小分散”,兼顾交通效率和空间品质
不同于城市中心型站点在单一地块竖向叠建公共设施,在城郊型站点采用水平集中布局,通过连廊实现设施间的相互连通。既保证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便于使用,同时在站点核心区形成舒适的城市开敞空间,与周边环境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郊型TOD综合开发实践及建设经验对于构建完全形态的TOD城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此类项目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也不乏自身特色,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以及TOD理论的日益完善,可将劣势转化为机遇,开辟新的城市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博.浅析TOD模式下的城市轨道沿线地块的开发与利用[J].甘肃科技,2019,35(08):3-5+23.
[2]成继忠.基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轨道交通TOD模式规划研究[J].中国市场,2019(17):21-22.
[3]吴放.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