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杨翱翔
[导读] 摘要:乡村建设是国家战略部署,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需合理开发乡村资源,推动乡村经济、人文、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阜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36000
        摘要:乡村建设是国家战略部署,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需合理开发乡村资源,推动乡村经济、人文、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如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科学规划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推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基于此,以下对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系统思维;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研究
        引言
        近年来,各国提出了振兴村庄和农村一体化促进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社区一级,如何发挥农村资源“农村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存”的潜力,满足城市对农村生态旅游的需求,使村庄成为一个可怕、压抑和生态旅游。
        1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理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五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即要实现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发展农业农村。生态宜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人民的生活幸福不仅仅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其生活居住的环境也会影响人民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需要经济、生态、文化、基层管理等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要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必须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必须理清乡村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2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构建
        2.1生态工法修复与保育
        环境保护、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尽可能采用无害环境的做法,提高生态长期空间的质量。这就是z。b.电力、山区、湿地、生态池、森林等区域按不同的方案划分,以便在微观一级实施保护和修复。a.保护曼戈河流域的措施包括建立机制,对塔科河流域的环境状况进行清查和分析;d.根据对水文资料的长期观察,确定水位和干旱、河床变化和岸上土壤边界;在一些改造河流地区的项目中,(b)制定一项保护河流的公约,并设立禁止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组织,例如农业组织。
        2.2创新景观
        为了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应该创新地设计农村社区的景观。第一,景观概念应保持原有景观,允许游客无缝穿越田野,不危害大陆的原始形态。当入口与游客的接待规模不匹配时,可以根据生态水平合理安排小景观区域,从而划分游客。自然车道是乡村旅游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使旅游经验的规划切合实际,并使不同旅游领域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第三,为了提高农村旅游体验的效果,可以用石子筑路,建设水网,建设小桥梁中介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最佳体验。
        2.3完成关系
        (b)通过详细的研究统计和科学研究,制定农村社区土地利用计划,区分公共活动、住房和其他专门领域,明确界定基本权利的性质。改进建筑群的规划布局,以保持多态性的农村特点;组织建筑群和公共空间的各种组合,以获得具有地理特征的农村空间。自然农业条件下形成的村镇环境可为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避免对同质化领域的形势进行重新思考的脆弱性。例如,通过搬迁“Palm Pilot”房屋,保存原有村庄和历史建筑,日本川川村成为日本居民的著名博物馆,建筑界描绘了白河的历史文化。河南厅在规划村庄时,以维护现有农村景观、道路、沟渠、堤坝等农村要素为基础,只在当地调整房屋,以维持村庄与环境的相容性。


        2.4注重农业农村的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发展诉求,在传承特色文化、挖掘优势产业、精耕细补村庄、修复特色生态等方面科学谋划,侧重于保护农村亲山近水、居耕融合的形态,尽可能的体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土人情。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坚持“‘两山’理论找出路、‘三农’政策做文章”的思路,从产业融合、村落形态、文化传承等角度,探索推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修复、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努力做到“不扒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沟、不改河”,实现传承文明、启迪民智、盘活资源、振兴乡村的美好愿景。注重三次产业的多位融合。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将资本、技术、人才、项目等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娱乐休闲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紧密衔接、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附加值提升的多元发展格局。
        2.5注重廊道建设
        认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时,注重廊道建设,因为廊道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核心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生态廊道建设可提高生态恢复能力,避免出现生态污染问题,进而形成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且起到抗洪减灾、生态保护的作用。为此,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需合理建设生态廊道,以推动乡村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如乡村水系景观建设,可依据水系河道的实际情况,种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充分发挥廊道建设的生态价值。
        2.6坚持在生态上“增绿”,着力建设有颜值的乡村强化生态理念
        坚持生态保护刚性约束,把好绿色关口。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开展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让生态绿成为亮丽的发展底色。发展生态经济。摒弃以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抓实生态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生态自然型的特色田园乡村,努力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
        2.7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要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继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加强宣传引导,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结束语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远的工程,需要其中的各个领域各个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同时,对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以贯之的进行。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乡村的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所以,要将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举措都落到实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婷.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广东蚕业,2020,54(08):153-154.
        [2]王楠,赵雪.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3):244-246.
        [3]阎慧.生态旅游规划与实践研究[J].风景名胜,2019(04):217.
        [4]朱丽萍.乡村生态旅游线路规划探析[J].度假旅游,2018(07):87+89.
        [5]韩鹏.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实践探讨[J].低碳世界,2018(05):175-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