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建筑市场底线管理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张旻 肖慧娟 杜婕
[导读] 摘要:众所周知,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众所周知,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后,建筑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管理体系中还存在较多漏洞,使得建筑市场整体环境较为混乱。在新形势下,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我国目前不够健康的建筑市场环境和相对弱后的管理模式,让国内建筑企业难登国际市场的大雅之堂。如何补足短板、创新管理模式,跟上国内外发展的节奏,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建筑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探索建设市场底线管理的办法。
        关键词:建筑市场;管理;路径
        1我国建筑市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必须符合相应的程序,因此,建筑市场的市场交易行为,会涉及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工程项目的准备阶段、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以及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的后评价阶段。建筑市场的运行会围绕工程项目的实体施工和工程咨询服务,主要参与方有:建设单位、政府机构、总承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工程咨询企业、劳务公司等。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合,形成建筑市场的五方责任主体,如果是实行工程项目总承包的项目,那么应该就是六方责任主体,建筑工程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是质量终身责任制。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建筑市场的主体结构较为复杂,劳动力需求量大,业务环节多,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业价格机制己经满足不了现在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讲,建筑业价格机制的缺陷是导致工程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市场管理效率,而招投标监管的不合理、违法分包及工程挂靠等行为的存在,更是严重影响建筑市场管理水平。因此探究建筑市场底线管理长效机制的路径,从而依法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才能快速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2我国建筑市场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各类建筑市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但随之而来的是建筑市场的管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客观来说,在利益面前,“一切的自律都比不上他律”这句话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国家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监督的作用,才能保证建筑市场行为的规范性,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2.2 整改招投标市场管理
        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在建筑市场里处于核心地位,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市场行业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市场管理的环境。若要保证建筑市场行为的规范,相关部门就要加强招投标监督和管理机制,只有规范了建筑市场的管理,才能控制住整个建筑市场的交易行为。在建筑工程招标过程中,代理机构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范自身工作行为准则,认真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招投标,打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招投标市场,有效杜绝违法现象,是保证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的先行军。
        2.3整改和严格落实许可证制度
        借用资质来承揽来业务的“挂靠”行为一直以来是建筑工程行业里难以拔除的“毒瘤”。建筑工程挂靠行为不仅会扰乱建设工程市场秩序,不利于行政管理的同时,也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重大的隐患。建筑市场管理效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工程挂靠行为造成的。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建筑工程各许可证制度,根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相关建设法规中的规定,做好相应的整改工作,确保建筑工程中的各许可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3建筑市场底线管理的目标
        3.1准入许可底线管理
        建筑工程领域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有着专业技术高、对质量要求严、劳动力和资金高投入等特点。工程建设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工程建设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建筑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以及相应的企业资质标准等。建筑市场相关企业需要达到规定的条件取得相应的准入许可,才能在建筑市场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3.2建筑市场运作底线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起建筑市场运作的底线管理机制。首先应该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方针和政策,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共同制定符合当地建筑市场规律的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其次要对施工企业的准入许可严格控制;第三,要重视建筑市场的公平性,必要时可以适当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这类企业的竞争力;第四,要坚决打击“违法分包”、“工程挂靠”等违法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
        3.3建筑从业人员底线管理
        劳动力需求量大是建筑市场最显著的特征,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供不应求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就导致特殊工种无证上岗的事情比比皆是,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填下了巨大隐患。因此,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底线管理势在必行,特别是从事建筑工程的特殊工种、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必须进行相应的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成绩达标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以此来保证施工规范的要求。
        3.4质量监督底线管理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进行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要提高质量监管的力度和效率,首先要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可以加一点创新意识,如:将工程的监督管理部门从政府的集中控制中分离出来,在准入许可机制严苛的情况下建立第三方机构,让更加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让社会人去监督社会人,在可以更好履行相关职责、控制底线的同时,又可以用民法、刑法来约束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在质量的底线管理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不仅可以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也确保了质量监督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5政府职能底线管理
        政府职能在建筑市场的底线管理主要还是对于底线的严格控制,政府部门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工作有:宣传贯彻相关建设法律、法规;对违法交易进行严处;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公平竞争的监督者;加强对发承包的人的资质管理和审查,准入许可严格发放;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人员和行为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等。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应当强化市场管理监督职能,而不是参与交易或干预发、承包方间正当的合法交易行为,这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4结束语
        建立建筑市场底线管理的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建筑市场作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具有劳动力需求大、投资大、回报大、风险高等特点,且越来越趋于标准化,有与国际接轨的势头,但以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环境而言,还无达到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标准,想要实现我国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就需要整个建筑市场各相关体系的共同努力。我国可以借鉴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用他国成熟的风险承担责任机制,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实际,制定符合我国要求的机制。基于我国建筑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建筑企业发展也不完善、消费者不成熟,制定风险承担责任机制极其重要,也是我国建筑市场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潍.基于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及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8(06):121.
        [2]肖亚伟.浅谈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2017(32):30.
        本论文为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课题,课题编号:2019KY0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