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景观规划实施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朱晗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人们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型景观规划建设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当中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30001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人们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型景观规划建设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当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下的建设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协调山石、建筑、水源和植物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基于此,以下对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生态景观规划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景观规划;实施路径
        引言
        生态景观规划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都应当被重点关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并渗入生态理念,进而提高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水平,这也是当代景观发展的趋势。
        1生态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1.1承载力与生态承载力
        “承载力”概念最早起源于工程领域。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等现象的出现,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也相应发生变化。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之内的人和各种动植物面临生存危险,相关学者从系统的整合性出发,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景观生态学中。
        1.2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范围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生态承载力水平与生态荷载状况表现出来。鉴于区域(一般是县级以上行政区)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会影响整体尺度的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目前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及应用多集中于区域尺度。
        1.3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生态承载力评价包括综合分析法以及分别针对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的分项评价方法。以往研究较多从单项视角论述、分析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评价方法及指标要素。从景观规划的需求出发,基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2有助于提高承载力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
        2.1生态景观系统
        生态景观系统是自然与人类生态系统开发到特定阶段形成的一种物理与精神系统。它是一个综合的对话空间,它内部的居民、水、空气、土地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流动使区域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融洽。然而,自然生态系统只能在运输能力范围内正常运行,只有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
        2.2可持续性生态景观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是生态景观系统的主体。为了满足可持续性能源流动,生态景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在为提高自身的效率而努力。对社会活动要求的满足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前提,但维持和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效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景观的建设有助于提高生态景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景观规划实施路径
        3.1生态效应的保障
        生态系统自身具有新陈代谢与能量循环功能,城市园林规划中应用生态设计理念,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以此有效融合城市规划与地区原有生态环境。生态设计中,先要充分尊重原有物种生存环境与条件,科学筛选外来物种,以确保外来物种完美搭配原有环境,利用植物、建筑学等专业生态环境,引入先进设计理论、经验与技术,对生态环境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从根本上保障风景园林生态效果,实现环境保护与美化的目标。

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可整合关键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确保一定时期内景观不会发生改变。
        3.2乡土植物的应用
        乡土植物在生态型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较多,相较于引进外来物种而言,更能够增强生态稳定性,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乡土植物的生长特性已经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水文和土壤等条件,因此在栽植后可以防止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保障生态型园林建设的成本,避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很多外来树种往往需要进行长距离的运输,导致其生长状况遭到破坏,而且具有较高的运输费用。在植物配置中运用乡土植物则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更加适应建设区域的温度、湿度、土壤和气候情况,保障在后期生长中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乡土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强,防止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问题,从而为园林造景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在选择乡土植物时应该考虑到自然环境与生长特点情况,做好乡土植物与其他树种的有效协调,构建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
        3.3生态群落的营造
        城市规划中生态群落的营造目的在于利用植物加强土壤与水资源保护,调节城市气候条件,保护植物生态效益。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地理、气候与生态环境,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要深入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为城市发展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设中,要注意风景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与美观性,基于当地生态环境保障原生植物发展,充分展现地区植物景观特点,再利用乔、灌、草等植物搭配物种与色彩,保证结构完整性有明显的特点,景观协调且美观。
        3.4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运用生态理念时,尽量应用能够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如风能以及太阳能。景观规划中加热源利用太阳能,可以有效提升景观热水的利用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还能够起到照明的效果。同理,风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对风能进行充分利用也能节约部分资源,降低发电过程的部分成本。风能发电是现阶段发电技术当中最有效的一种可再生能源,风景园林利用风能发电最常见的形式便是风车发电,风景园林中的一些水体电能工作也可以利用风能替代,从而降低部分成本投入。另外,清洁能源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地下热能。应用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能够减轻生态环境的负担,降低运输成本。
        3.5重视基础设施提升
        第一,公共道路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如果当地没有修建统一的混凝土路面和排水沟,下雨天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积水和泥泞现象,进而影响通行的顺畅性以及导致乡村地区的整洁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对每家每户的宅基地采取统一、整齐的建设标准并做好各家门前的卫生工作。这种统一的装饰方法可以让乡村地区的街道形成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而营造出更好的视觉美观性。
        结束语
        加强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思维,通过采用保障生态效益、应用乡土植物、营造生态群落等方式方法,提升生态景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生态景观规划中,同时要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形成良好的消费模式、产业结构以及增长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生态承载力也是来衡量生态景观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它为生态景观规划奠定了最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增兵.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2):27-28.
        [2]张世瑕,王紫雯,吴赛男.沿海景观复杂度与水体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20,39(06):880-886.
        [3]欧阳海燕.生态景观设计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0,54(11):138-139.
        [4]林晶莹.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J].砖瓦,2020(09):74-75.
        [5]李宇巍.基于环境承载力的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