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对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滕晓丽
[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青岛灵山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400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和引导,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理念、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造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对接不充分,生态宜居的建设需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供应不均衡,乡村景观设计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因此,应围绕生态宜居建设要求,结合区域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人文景观设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本文就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对接展开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农村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农产品的安全性,我国将生态宜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但目前仍存在突出问题。
        1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阻碍
        1.1乡村认识和接受能力不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未能体现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是结合乡村自然人文特点,融入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赋予乡村环境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与乡村人文特色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乡村人文景观。在对省某地区生态宜居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村民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欠缺,致使76.45%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没有有效贯彻落实,呈现出诸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状况。具体是人与自然共生悖离,村民们的各种生活和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不统一,生态环境维护意识不强,生产、生活垃圾堆放随意,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和谐等问题较多,未能有效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互补。另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执行不到位。在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在人文景观建设、风俗习惯传承和周边环境的配置方面,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未能收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效果。
        1.2经济因素
        资金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要素保障。目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多数乡镇缺乏产业支撑,财政收入较少,基本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其他专项工作经费开展工作。以某省H市为例,全市各县市区财政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每年投入的经费在1~3万元/村(居),部分城区的乡镇每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费在6~10万元/村(居)。某乡镇下辖居委会的垃圾处理工作,因该镇垃圾填埋场容量已很难满足日渐增多的垃圾,若要将垃圾运到邻镇垃圾填埋场处理,仅居委会每天就能产生两车垃圾,按300元/车的运费计算,每天需要600元,全年需要21.9万元,加上保洁员工资费用和其他设施建设费用,全年需要经费在40万元以上,但县财政下拨经费只有3万元,其他资金由镇财政负担,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弱。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既能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的现实紧迫问题,也能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亮点,但总体水平较弱,发展不平衡,同质化较高。
        2生态宜居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对接路径
        2.1加快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随着乡村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理论体系发展不健全。伴随着中国乡村景观的类型众多,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例如伴随着资源的减少,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将生态视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各类景观设施可以结合太阳能、风能等设备进行设计,设计成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景观亭等。
        2.2尊重乡村景观发展规律,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针对性供给
        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构思,体现区域文化特色。一是规划设计前要加大乡村调研力度,使做出的规划设计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将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特色元素较好地融入到风景规划设计当中,设计人员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乡村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区域内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和乡土环境,并加以提炼,使设计出的方案契合区域特点,体现家国情怀。二是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为避免设计时出现矛盾和局限,设计人员应从乡村景观的整体出发,结合景观要素特点,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的位置和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村庄与村庄、景点与景点的相互关联,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要充分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扩大乡村特色文化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可以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把乡村静态景观设计成动态景观,并在微博、微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展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传承发展。
        2.3因地制宜,突出乡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特色。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突出乡土特色,保护整体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的更新与发展正好可以保证乡土文化的延续,同时为新的文化得以注入提供前提。在大力传承文化的同时,可以借助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体现出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内涵,增加乡村景观的特殊性。
        2.4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宜居建设的资金保障
        生态环境投资需求大,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上引导不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容易缺乏资金支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困难。为保证生态宜居项目顺利实施,要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创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筹资模式,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资金保障能力,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顺利落实。一是对重要的、没有直接收益的项目,采用政府直接投资。选择生态项目作为扶持对象,如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森林保护与恢复、气候调节与空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二是对特色文化项目和遗留的风土人情工程,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比如具有乡村公共产品属性的景观项目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区域内生态建设项目可采取 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三是鼓励乡村成功人士基于家乡情怀,捐献资金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对具有社区产品属性的小型景观建设,可考虑让乡村成功人士捐资,利用这些人的家乡情怀,回馈家乡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型乡村景观,让他们在加强乡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获得心理慰藉。
        结语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生态宜居建设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进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要求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有效融合,在对区域内乡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服务于生态宜居建设,体现生态宜居要求,在维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因素,集审美、生产、生活和自然为一体,使设计景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相适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实践与展望[J].上海城市规划,2020(02):104-108.
        [2]张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纵向区域协调[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5):45-50.
        [3]王锦,惠伟.西北贫困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2020(11):1-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