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现状及其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孔维凯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与健康意识都在提升,对于农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种植人员应该重点关注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站街道办事处
        摘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与健康意识都在提升,对于农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种植人员应该重点关注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因此,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受到了社会地广泛关注。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现状;优化策略
        1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
        无公害栽培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农作物培育的重要应用技术,其技术的管理内涵就在于绿色健康与节能环保,在农作物栽培的各个环节与流程中都践行绿色健康的生产理念,同时限制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的使用,以有机肥等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利用物理以及生物手段治理病虫害,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根据农作物无公害管理理念,种植人员在播种之前会使用有机肥作为底肥,为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对于病虫害则一般采取提前预防的方法,多使用生物技术与物理防治技术,在实现有效防治效果的同时保障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农作物受到化学农药的污染与影响。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提升农业栽培技术
        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只有实现稳产、稳量、高品质,才能够进一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我国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相比,无公害栽培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符合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无公害栽培技术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技术研究人员应该将其与高新栽培技术进行结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实现真正的稳产稳量高品质。总之,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生产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2.2 实现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产业的基础就是自然环境,其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人们不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那么自然资源就会出现大规模损坏,最终导致农业产业崩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除此之外,农作物在种植栽培的过程中会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形成农业微生态,与生态范围内的生物与植物共同生长,相互促进。一旦人们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导致农业环境出现的恶化,就会对平衡的农业微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农业发展环境出现问题。
        3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现状
        3.1 管理技术不标准
        我国的农业无公害栽培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部门对其技术规划与应用管理还不够完善,导致其出现了技术不够标准的问题,制约我国无公害栽培的发展与应用。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应该通过无公害农业栽培技术实现高效、标准的生产,但是当前的农业无公害栽培推广主体都是一些单独的农户,其种植的规模不大,对于无公害栽培的接受程度不高,进而导致我国无公害栽培难以推广,在农业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偏差。
        3.2 农药残留超标
        当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发展与应用的关键就在于对化肥农药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但是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当前成熟的生物以及物理防治技术作用反应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对病虫害进行治理,为了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很多种植人员还是会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我国目前使用的化学肥料同样能够用有机肥、培肥、沼肥等代替,但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化学农药的功效并不能够被完全替代,这样一来,如果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就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出现,影响食品安全。
        4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现状的优化策略
        4.1 创建有效栽培环境
        农作物栽培与种植离不开自然环境,如果种植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农作物也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要想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保障食品安全,种植人员还应该创建一个无污染的农作物栽培环境,对种植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在无公害的种植环境中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发挥管理技术的最大效用。如果农作物种植地区的附近存在工业区和生活区,种植人员则应该对农作物种植区周边的废气与废水等进行检测,确定环境中不含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有害物质才能够进行种植。如果存在有害物质,则应该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降低其对农作物种植生长的不利影响。比如,禁止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明确土地污染源并进行治理等。
        4.2 重视土地污染问题
        要想发挥出无公害栽培的应用效果,种植人员还应该重视土地的污染问题,对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进行改善。尤其是对于那些污染程度较高的土地,种植人员应该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加强环境改善的力度,通过减少废弃物排放、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等方法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这样才能够为无公害栽培的应用提供符合种植标准的土地环境,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4.3 健全栽培管理体系
        针对无公害栽培管理标准缺失的问题,种植人员还应该不断健全栽培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无公害栽培。首先,种植人员应该对其他人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与管理,对于无关人员则应该禁止其种植管理操作,这样才能够提高种植栽培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保障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栽培管理人员还应该建立责任制度,将部门的职权与责任一一对应,这样才能够提升无公害栽培应用管理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管理技术人员还应该立足于农作物栽培种植的真实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实现栽培管理技术的持续发展。最后,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加农业技术培训活动,鼓励农户种植人员积极参与,提升其栽培管理意识,实现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
        4.4 合理选择作物品种
        当地的农户在应用无公害农业栽培技术时应该注意合理选择农作物的品种,对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一般来说,大多数地区在冬季的光照条件会较差一些,这个时期就适合选择一些低温环境种植的蔬菜品种。同时,农户在选择种子时应该尽量选择经过权威机构检验的具有质量保证的种子,这样才能够提升品种的抗病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最后,农户还应该注意种子的处理方式,使用温度较高的水对种子进行冲洗,在降低疾病携带率的同时保障种子的发芽率。除此之外,农户还应该选择适宜的温度以及时间开展种植活动,对蔬菜种植进行翻动,尽量保障种子的成活率。
        4.5 无污染科学化施肥
        施肥是农作物培育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逐渐增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更是强调绿色生态种植理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农户在进行施肥时应该注意肥料对于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尽量降低肥料对于土地的影响。首先,农户在施肥之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环境特点,结合种植的实际施肥要求选择适宜的肥料以及施肥方式。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有机肥料,但是在使用有机肥料时还应该注意提前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出现肥料过量以及毒害植物的现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不仅能够保护种植环境,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健全无公害栽培标准,重视土壤污染问题,不断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霞.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20,v.14(03):62-63.
        [2] 姑再丽努尔·吐逊[1],艾则孜古丽·阿卜拉[2].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周刊,2019,000(005):1-1.
        [3] 姜勇.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探析[J].农业科学,2020,3(4):5-6.
        [4] 张敏.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原则与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039(011):103-104.
        [5] 汪永,汪秀芝.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原则与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0,No.645(03):25-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