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
摘要:激发基层公务员主动担当作为是新时代提升公务人员队伍素质和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但是目前基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作为现象,对政府形象和社会公众福祉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从公务员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体制机制因素两方面对基层公务员不作为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不作为;原因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2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对“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等行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其也是一种腐败现象。庸政、懒政等行为长期存在于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中,成为了阻碍地方政府提升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作为与社会公众连接的桥梁纽带,基层公务员的不作为行为对政府形象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公众的获得感体验。从公务员个人因素和体制机制因素两方面对基层公务员不作为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把握基层公务员不作为行为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提升基层公务员主动担当作为水平和地方政府治理效能。
一、公务员个体因素
(一)公共服务动机不足
公共服务动机不仅存在于公共部门,同时也广泛的存在于私营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但是在公共组织中,公共服务动机表现出更为普遍的存在。公共服务动机关注社会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倾向。具有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动机的个体往往更倾向于主动追求社会公共价值,愿意为追求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基层公务员如果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动机,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则很有可能表现出对公众利益的漠视,缺乏足够的服务社会和奉献公众的意愿和行为,因而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不作为。
(二)职业倦怠影响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压力背景下所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症状。职业倦怠不仅会对公务员个体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且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干扰。基层公务员位于社会治理的最基层,往往是社会矛盾的最直接亲历者,在日常工作中稍有疏漏则有可能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时,由于上级部门有关工作的层层安排,各种政策执行的具体事务均需要基层公务员予以落实。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两个维度的压力极易使得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由于职业倦怠的存在,基层公务员个体则往往难以积极的面对日常繁杂的常规工作,因而表现出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二、体制机制因素
(一)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
公务员考核制度设立的本质在于激发公务人员的主动担当作为,然而由于制度安排和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关问题,导致了基层公务员的不作为行为的出现。
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在公务人员日常考核中往往过于注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激励性,对基层公务员造成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错误认识,在考核指标设置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无法真正凸显考核制度的内在要求。考核指标方面,客观层面难以针对具体不同岗位设置相对应的考核指标,因而对个体实际日常工作的引导功效就大打折扣。考核结果方面,实际上尽管考核结果分为不同档次,但是奖励或惩罚上却无法体现出实际的差距和档次。因而,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担当作为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
公务员监督机制的完善是为了规范引导公务员日常工作行为,但是目前我国公务员监督机制依然存在主体协调不足、执法程序可操作性不足、监督效果弱化等有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监督流于形式,无法有效的预防和震慑基层公务员个体的不作为行为。监督问责机制实际效果的缺位为基层公务员不作为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群体日常工作中所承担的繁杂的重复性服务事项极有可能对其服务态度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监督问责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行为,避免消极服务态度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翔,梁丹玲.基层懒政何以持续:基于制度逻辑的理论反思[J].党政研究,2021(01):113-121.
[2]谢静.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0(19):22-23.
[3]李如海,冯晗芮.召回机制:破解“为官不为”的钥匙[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21(12):25-30.
[4]陈家刚,陈晓湃.基层公务员“为官不为”现象分析[J].中国领导科学,2019(05):73-76.
[5]欧阳静.基层公务员收入与县域治理懒政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04):36-42+128.
[6].公务员行为动机与绩效促进[J].学术研究,2017(05):41.
[7]缪国书,张洛丹.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激励作用研究——基于“政治人”的人性假设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09):74-77.
[8]崔会玲,杨俊峰.公务员心理困境:一个急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02):25-26.
作者简介:聂煜,女,云南玉溪人,硕士,云南财经大学讲师;于洋航(通讯作者),男,山东威海人,管理学博士,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课题信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云南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QN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