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 天津 300280
摘要:中国的陆上油气田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正在开采的东部和西部大部分油气田已经全面进入油气开发的中后期,由此所带来的“双高”的问题十分明显,双高就是指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高,据有关数据分析,从动用程度指标来分析,当前许多油气田地质储量已经达到90.0%以上,可采储量动用程度更是接近95%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投产年代较久的油气田的油气藏勘探开发与研究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适合此类油气藏开发和挖潜的方法,在现场应用中综合采用多种技术进行处理,包括排水采气技术、大型压裂技术、天然气地震识别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来对油藏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浅层和深层气藏的理论,对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油田天然气;油气藏;勘探
前言:石油作为世界主要的战略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建设及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的石油开采已经进入后半阶段。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枯竭的问题,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相较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石油开采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这也影响了我国在石油开发中后期的石油增产措施。为了改变这一问题经过有关专家不懈的努力,研制出新型技术来提升石油的产量。
1、油田开发中后期的特点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的综合含水率不断上升,高渗透油层过早地见水或者被水淹,低渗透油层的产能也比较低。提高低渗透油层的产量是油田开发中后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小层变化复杂,高含水,注采系统不完善,层间矛盾突出,注水效果变差,油井的含水率上升的速度快,地下储层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增产增注效果不明显,导致油田生产的成本上升,严重影响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油田开发的储层的能量变化情况,掌握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为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采取必要的增产挖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2、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确定了以我国东部的某裂谷为研究蓝本来进行细致分析。裂谷由于具有着典型的油藏特征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得以展现和分析。我们所研究的地质裂谷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三个有效的旋回。分别是东三段-东二段-东一段为旋回。沙四-沙三-沙二下旋回,以及沙二上-沙一中下-沙一上旋回。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以张裂开始是每一个旋回所必有的特征。经过裂谷深陷再发展到收敛,这是整个裂谷的产生全过程。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旋回第一个阶段属于引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呈现出较强的断裂活动特征。第二阶段(沙一中、沙三、下东二段)属于裂谷的深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裂谷宁静阶段,相对较为成熟。在这个阶段,裂谷构造活动和水深影响得以相对减弱,以滑塌浊积岩及巨厚生油岩建造特征为主体的建造发育,从而形成古生物以深水介形类为主。在裂谷进入收敛或缝合阶段以后,裂谷主要是以扭动作用为主,水域面积小,湖水显著收敛,这个阶段主要是沉积了以沼泽相为主的杂色砂泥岩和地层。
2.2 断裂特征
作为裂谷的主要特征,本文为了研究更为方便和具体,采用了以双南油田区块为典型案例来进行研究,通过我们对油气田中后期油藏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达到地质的研究目的。双南油田是我国东部油田的一个典型代表,地理位置处于东南部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之间,东临清水洼陷,南靠鸳鸯沟洼陷,北以双南断层为界相接,这个地块构造面积接近5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长轴背斜构造,延伸方向东向北,轴部相对来说比较平坦。在双90井、双100井至双108井一线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含油带,这个地质构造的高点在双90井附近,构造幅度最高可达250米。
在这个相对狭长的地带,被九个相互不影响的断层切割,分割成7个地层断块,分别为双100断块、双102块、双90块、双91块、双108块、双92块和双96断块,在这些断块的影响下,每个断块都会形成一些独立的油、气或者水的组合,从而使各自不会产生串通的影响。
3、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
根据近年探明的情况来判断,当前所在区块的地质储量已经处在逐年下降的趋势中,而且绝对额度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储量能否实现更高动用程度,可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成为地质人员以及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受此影响,我们不得不强化对储层非均质程度、储集层物性、油气分布规律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及时地将地震技术等更为全面的技术应用到到勘探和开发的各个环节。
4、天然气勘探开发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大型压裂技术在改造气层中的应用
针对双南油田储集层物性差、储层非均质程度强的特点,双南油田兴隆台油层物性较差,孔隙平均为10.8%,最大18.6%,最小2.3%,一般为6.5%~14.7%。实验可知,大型压裂技术作为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在油田的勘探开发难度大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实现油田接续生产、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4.2 加强浅层与深层天然气勘探,实现增储上产
对于深层勘探来说,双南油田区域相对空白,我们地质人员发现,在沙三沉积时期沉积厚度巨大分布范围广,为盆地深陷期,当时所发育的多套砂体重要组成部分。经研究该区发育沟道侧缘微相,湖底扇中扇沟道的砂体发育较为成熟。通过结合老井试油试采资料,并对这个区块天然气藏因素综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地震资料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通过地质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构造给予更加全面而精细的解释,加上油气预测等手段,在目前的勘探开发形势下,注重浅层和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依然存在较大的希望获得油藏突破。
4.3 利用先进技术研究隐蔽、特殊气藏,拓宽天然气勘探领域
作为油田早期投入开发的气田来说,有着先拉张后走滑、复杂基底结构,以及总体应力场环境、多期次断层活动、晚期持续性的差異沉降等多项有效的活动,形成较多的岩性油气藏构造。由于砂体延伸距离短,横向变化快,一般情况下会以条带状或透镜体出现,错综断层配置形成了典型的隐蔽性油气藏。注重对这些结构的成藏特征及勘探技术的研究,必将有利于提升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
结语:通过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地质研究,为更好地开采剩余天然气提供了地质数据资料的支持,经过精细地质研究,有效地开采剩余天然气,为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做出了贡献。地质研究工作在油田开发中后期显得尤为重要,微构造研究一直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基础工作,储层的特征及变化是研究的根本内容,剩余天然气的分布研究是重点,为油田开发中后期提高产能,必须进行精细的地质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庆龙,芦凤明,滕菲,etal.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大港油田第三系地层为例[J].油气地球物理,2018(01):09-14.
[2]薛丹,张毅,屈宏.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相控剩余油分布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9(05):535-539.
[3]宋冬冬.油气田开发中的油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石化技术,2019(03).
[4]韩雷.复杂断块地质跟踪提高钻井成功率方法研究—以海拉尔油田为例[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