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558000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变迁发展,目前虽已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相对健全完善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仍存在相对贫困和脱贫后易返贫,人口老龄化与医疗卫生、养老供给服务矛盾突出,法定养老金制度不统一,地区政策与待遇差异大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工作;扶贫工作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相对贫困和脱贫后的返贫问题依然严重
从2013年到2018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73万人,总数减少了8239万人,六年累计减贫率达到83.2%,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8年的1.7%,我国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村扶贫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仍然存在显著区域、城乡差距。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建设农村贫困地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但整体上而言,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医疗、教育和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导致了资源和要素在城乡及东中西部等不同区域和个人之间分配的差异,加剧了贫困的发生。从个人因素的角度来看,受教育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就业能力弱,可用资源不足以及因疾病而陷入贫困是造成当前贫困的主要原因。
1.2人口老龄化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供给的矛盾突出
随着人们的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加速,高龄老年人的数量也在增加。预计到2050年,我国会有超过1亿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60岁以上人口的22%。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社会和家庭养老负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医疗卫生与养老方面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尽管城乡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人数持续增加,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没有太大差异,甚至农村卫生和医疗机构数量超过城市。但城市中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一直是农村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两倍以上,城市每万人中医疗机构的床位数也一直是农村地区的两倍。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因此,未来需要更加积极地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1.3法定养老金制度不统一,地区间差异大
首先,我国养老金统筹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只有少数地区实行省级统筹,部分地区仍处在市县级统筹。而城乡居民居民养老保险多数地区仍处于县级统筹层次,只有少数地区实行市级统筹。统筹主体不一导致了责任主体不一,基金也因为分散无法集中而无法有效投资导致处于贬值状态。第二,养老金筹资政策不同。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老年抚养比不同,存在着工资统计口径变化、缴费基数和缴费率不同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养老金个人筹资额度和政府补贴额度不一[1]。第三,个人账户的收益也有所不同。缺乏关于城乡居民个人账户收益率的具体规定,这导致相同性质的被保险人的权益存在巨大差距。最后,信息系统和经办机制不统一。信息系统直接受制于统筹层次,而大部分地区养老保险机构从属于同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行水平管理,只有部分省份实行纵向垂直管理,处于纵向与横向不兼容的状态。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
2.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每个人都有患疾病的风险,但是个人或家庭通常缺乏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195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合作在我国的活跃起来,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农民可以免费获得医疗,在乡村诊所和乡村医院免费获得药品,并且只需要少量费用[2]。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支持。在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末,中央政策一再强调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但收效甚微。越来越多的农民因疾病而陷入贫困,而又因疾病而陷入贫困,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2.2建立新的农村社会捐赠保险制度
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养老金功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再有分配。有利于这一群体中老年人的分配和救济机制农民养老金资源的基本灭绝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变得越来越突出。2012年,新的农业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换句话说,县级农业人口行政单位建立了新的农业保险制度。新农村保险基金包括个人缴费和团体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即人口补贴[3]。由于支付结构的原因,养恤金福利主要由基本养恤金和个人账户养恤金组成。中央政府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基本养老金,为东部地区提供50的基本养老金。
2.3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措施
首先是不断提高政府补贴水平,稳定个体农民的财政水平。可以探索不同的财务水平并制定相应的还款政策,农民可以选择自己的付款方式。第二个方面是寻找经济条件和需求,第二个方面是寻找使用人而不是房屋的做法。第三是继续扩大针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用于重病(住院)补偿的说法。取消农村地区慢性病治疗补偿,一般门诊报销增加前两个人的支出。这些奖励的规模;第四是着力于加强和有效遏制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防止医疗机构过度提供服务,防止消费者过度使用服务以及防止医疗费用不断增加
2.4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计划
一是根据收入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其他社会保险待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调整城乡居民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较高的缴费额标准[4]。从长远来看,可以采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来支付。第三,寻找保持和增加资金价值的新方法。第四,逐步探索和落实中央政府的基础。地方行政单位的依据是根据地方行政单位的人均财政资源确定的。养恤金补贴率由地方财政决定。
2.5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措施
首先是扩大农村生计系统的覆盖面,以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使他们得到充分覆盖。二是逐步提高农村民生水平,制定民生效益。可以在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采用标准,改为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中设定最低生活水平的单位。对于财政能力较弱的县(市,区),需要的资金和供给能力进行评估和验证是否处于较高水平,财务将填补供需之间的缺口。通过统筹城乡民生福利制度,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第四,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结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安全制度。个人援助和分类援助覆盖了农民的主要生存风险。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在为农村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今后的重点是完善这一体系。本文旨在根据社会保障相关理论,宏观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评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农村社会。建立安全制度并提出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郑雪琪.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湖北农机化,2019(24):10.
[2]张睿海.城乡融合视野下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规制[J].农业经济,2019(12):54-56.
[3]解志山.农村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统计,2018(08):63-65.
[4]刘延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8(09):1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