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杨菁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杨菁
[导读] 摘要: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油藏开采的难度日益提高,这种情况下,油藏研究工作的开展愈发重要。
        大港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  天津  300280
        摘要: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油藏开采的难度日益提高,这种情况下,油藏研究工作的开展愈发重要。我国油田存在较为复杂的陆相储层,这就导致油田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的油田描述方式已经无法对复杂石油地质环境进行精准描述,为此就需要通过更加高效的现代化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对油藏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就现代化油藏精细化描述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地质模型构建技术开发地震成像技术,通过对油藏精细化描述技术的探讨,希望能够为油藏研究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油藏精细描述;地质模型构建;开发地震成像
        1、油藏精细描述的方法
        1.1层次界面分析法
        油藏精细描述的层次界面分析法主要是对储油层进行层次性和结构性的分析,分析石油储集体的连续性,看每个石油储集体是否被混入了地下水,也就是分析石油储油层中提取的石油中是否含有水,如果没有混入水说明该储油层的石油还有继续开采的价值,如果混入了水说明该储油层的石油开采已经到了尽头,不能继续开采了,但是对于有的储油层恰好介于混入水和未混入水之间的储油层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为了能够更好地开采剩余石油,这样的储油层也有很大的开采价值,对这样的储油层进行更小一级的层次分割,由于石油的分布流动特点更小一级的层次分割更有利于掌握该储油层的石油分布流动特点,更好的把握开采技术的实施。
        1.2结构单元和流动单元分析法
        结构单元和流动单元分析法主要是层次界面分析法的进一步细化,对所分析的储油层由层面分析细化到单元分析,但是结构单元是以储油层细小的储油结构为研究分析对象,但是由于石油的分布是不规则的而且地下石油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所以结构单元分析法对于我国目前石油的紧缺性和石油地下储存的特点的分析结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就有专业人员提出了流动单元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对油层单元进行边界细微的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小的油砂体进行分析,也可以对不同流动单元混入水的情况做详细分析,更好的确定石油的分布和流动情况,给石油开采提供更准确的理论依据。
        1.3储油层地质分析法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尽管对石油储油层做分层分析和流动单元分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油田的地下油井的土质不一样,开采石油建立油井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为了保障石油开采过程中油井的安全以及石油工程中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就要对当地油田储油层的地质进行严格的分析并建立一套可靠的仿真模型,事先要根据层次界面分析法和结构单元、流动单元分析法所采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开采的石油层做可行性仿真模拟,有效的解析储油层的地质特点,以便于更有效安全的开采石油。
        2、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
        2.1确定性地质模型的构建
        对于现代油藏进行技术描述,可通过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式加以实现。而构建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可以利用真实的地震资料、露头类比资料与井网信息资料,满足井间情况与未知区域的有效预测,所产生的预测结果具备确定性优势,但这种方式的应用,如果未能保证地质勘察信息充足性与完善性,或者存在陆相储层条件复杂,则所构建的确定性地质模型难以实现对于油藏储层具体位置与油藏特征进行精准描述。确定性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通常包括地震学方法、沉积学方法与克里金差值方法。就地震学建模方式来说,常规建模方法包括三维地震与井间地震方法,通过三维地震方法,采集地震属性相关数据,整合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井信息资料与测量信息,用以描述地层格架、地质断层情况、砂体情况等地层空间形态,对油藏信息进行确定性描述。沉积学建模方法也较为常见,通常根据单井情况进行沉积相平面图件的绘制,针对不同的限制层面进行微相特征的赋予,充分利用沉积学知识进行指导,以实现对于油藏地质情况的精准描述。


        2.2随机性地质模型的构建
        地质情况随机模型的构建,就是以既有信息为基础进行模型构建,通过随机函数构建随机模型,其随机模型具备高精度与等概率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变量空间的分布情况。随机性地质模型的构建,可以很好地描述沉积相的空间分布情况,解决物性参数在不同空间的分布情况,从而很好地对地质裂缝与地质断层在空间中分布情况加以描述。随机性地质模型的应用,需要以认同其他参数所具备的不确定性为基础考量。随机性模型的构建,是对于油层储层存在的位置区域油藏模型构建所采用的建模方法。该随机模型会产生两种及以上的预测结果,且预测结果具备等概率特征,而这种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油藏地质情况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随机地质模型的构建,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以有限数据为切入点生成未知区域的油藏数据信息,并通过地质统计学的方式对其不确定性问题进行有效处理,避免由于数据信息不足而难以了解储层位置区域的油藏情况。
        3、开发地震技术的应用
        3.1垂直地震剖面技术
        开发地震技术具体包括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是现代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技术组成,是以地震测井方法为基础,在开发地震技术应用中较为常见。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主要通过在油藏地表进行震源的设置,在油井内部安装检波设备,从而在油藏精细化描述中,实现对于人工波场在垂直方向的观察,从而获取垂直地震剖面。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确定的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衰减系数的计算,确定纵横波情况,对平均速率进行测定与识别,从而对地层构造进行有效解释,为油藏地层岩性进行辅助性研究,实现对于油藏特性的技术描述。
        3.2四维地震描述技术
        四维地震描述技术的应用,也被称作时间推移地震技术,是在规定时间间隔内,对相同区域的油藏情况采取多次开发与勘探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变化参数包括储层流体、流体流动速率、储层组成、油层压力、油藏饱和度与油层孔隙率等技术参数,了解技术参数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地震相应变化情况进行油藏特性的时间性变化进行反向推演,以实现油藏技术特性进行精准描述。
        3.3井间地震成像技术
        对于油藏情况进行精准描述,其成像方式包括及层析成像与反射波成像,采用井间地震成像技术具备较大的技术优势,可通过井中激发并接收的方式,以有效规避近地表地带的低减速带以吸收地震波的高频成分,以保证信息资料的优质性,保证地质资料分辨率的提升。通过对反射波与透射波的接收,以获取丰富的波场信息,通过层析成像技术以实现对于地球物理属性进行反向推演,以精准测量井间多波测量与井间时间延迟情况,获取油藏地质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即通过油藏开采过程中对于油层地质造成的微小震动的监测,了解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情况。与地震勘测有所不同的是,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微小地震震源的具体位置与震动强度加以确定,从而对地震时间加以预测,实现对于复杂地质情况与震动速度模型的构建,精准提炼岩层分析数据与油层储层数据。
        结语:油藏精细描述工作对于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逐步加速,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也为油田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推动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探索如何基于精细化描述后的油藏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开发方式,进一步改善油藏描述的实用性可以为现代油藏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董运晓,欧阳阳,段雅君等.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新方法及新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侯健,罗福全,李振泉等.岩心微观与油藏宏观剩余油临界描述尺度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3]魏金兰,杜晓炜,李虹.高含水后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4]雷志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