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刘红弟
[导读] 摘要:职业院校党建工作重点之一是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
        重庆华绣中等专业学校  重庆  402160
        摘要:职业院校党建工作重点之一是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责任重大,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三大责任:政治责任、主体责任、阵地责任。职业院校党建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使这些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
        就此展开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职业院校;党建;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理论概述
        1.1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
        在涉及课程思政领域的文章中,学者都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做了自己的解释。尽管这些解释没有统一的说法,但也有一定共性。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从体系建构、过程融入的角度来定义课程思政的内涵。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特定一门教学课程或一项活动,而是要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学校教育各环节、各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一种课程观念,而不是指具体某一种课程。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除了体现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还有学者对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价值内涵进行专门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回归,是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升华,是因事而化的思政内涵转型,是因时而进的思政体系重构。
        1.2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必要性
        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有学者从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角度,阐述了这种转变是一种必然选择。还有一些学者从课程思政产生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出发,在论述改革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构建策略。最初的研究主要是从战略部署的层面来论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但随着部分职业院校实践探索不断取得可喜成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具体案例来佐证其必要性。有些学者分从医学类高职院校、地方理工科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现状出发论述了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也有学者从上海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出发,运用具体数据来论证这种转变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1.3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明确建设的原则、任务和标准,是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基本指引和理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自然有其内在规定和实施重点,有人就从课程思政目标实现层面提出教学要回归育人本原。课程思政的建设除了要有建设指向和实施要求外,怎样对建设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更好地改进建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也有学者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科学的建设标准体系。有人指出,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应当重视四方面的原则,努力完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等三大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普遍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思政”建设标准[1]。当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他所提出的建设体系和评价指标只是探索性的基本标准,由于各职业院校专业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而相关的建设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当因时因地制宜。
        1.4推进课程思政应把握的关系
        职业院校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就需要在改革实践中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多种关系。当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论述如何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此类研究以一些学者的观点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政课程是不能够被替代的,然而,它也属于一种课程体系,因此也存在着边界。针对该边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育人作用的发挥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在具体推进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维度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其中所涉及的多对关系[2]。有人认为课程思政教育要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这三对关系;也有人认为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与思政工作、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


        2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职业院校党建机制的措施
        2.1激励机制创新
        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需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思政课改革思路和建设目标,以避免课程思政教学中“两张皮”现象。《纲要》和《方案》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作出改革指导标准,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都有相关的教学重点指导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应当结合各专业自身拥有的特色,加强研究各专业制定出的育人目标,有效地提炼蕴含在知识当中的思想价值等,科学地拓展各类课程的深度以及广度,基于课程相关的行业、领域、历史以及文化等视角,使专业课程变得更具知识性与人文性,同时,也使其引领性以及时代性变得更强[3]。此外,《纲要》和《方案》对于各级学校和各类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创新,还有更加详细的指导意见,比如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求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思政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还要体现职业特色。
        2.2创新制约机制
        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首先就要做到以身作则,要做好支部党员教师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落实。笔者时任校党总支书记,在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统筹把握的经验下,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对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机制:首先,对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设立监督机制。对于教师党支部书记在课程思政建设当中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自己所任课程中没有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没有成效或者成效不佳,上级党组织要及时约谈,防止耽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发展时期。其次,对整个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绩效设立明确的考核机制。可以借用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考核教师党支部所有党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落实成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不佳的党员教师要根据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全体支部成员引以为鉴[4]。最后,设立教师党支部书记退出机制。对于教师党支部没有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党组织要及时督促该教师党支部书记进行限期整改,对于推诿、未见成效的,上级党组织应当及时撤换教师党支部书记,以严肃党纪,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2.3健全保障机制
        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能否担负起课程思政的责任,有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安排和指示,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党委到教师党支部各司其责、协同发力,做到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层层推进。为了确保教师党支部承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避免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出现问题,除了设置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为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保驾护航。
        结束语: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各职业院校的重视,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少从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的视角进行深入。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是一个重要抓手,职业院校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亟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雪梅.高校党建工作在推进课程思政中作用发挥的路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20(16):54-57.
        [2]吴秀明,吕雪梅.打造“党建+课程思政”  培育时代新人[J].共产党员(河北),2020(16):29-30.
        [3]孟津竹,王军祥,任大林,李青山,张靖宇,徐畅.“党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6):187-190.
        [4]陈鑫宇,彭嵘.以新时代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为视角探索学生党建工作[J].教育现代化,2019,6(81):251-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