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探究分析 侯金杉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侯金杉 宋雪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耕地模式,对于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山东天诚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耕地模式,对于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更多人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整治,希望探索出能够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方法和思路。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优化策略
        1土地整治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概念界定
        1.1.1土地整改概念
        在土地整治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因土地整治问题始终都在探索。结合前人研究,对土地整治工程做出以下界定。土地整治工程是指通过合理而有效的行政、经济及工程技术手段,对农村的农田、水利、公路、山林和村落进行综合治理,在尽力提高耕地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其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业灌溉与排水、农田道路、农田防护等多类型的工程项目。
        1.1.2耕地质量概念
        耕地的主要作用是种植农作物,因为耕地的特性既包括了耕地本身的地域性因素等自然特性,同时也包括了工程施工以及后续人类生产生活所导致的其他人为特性。参考我国自然资源部门对耕地质量内涵的具体研究,作者总结了以下耕地质量的定义。耕地质量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具体体现在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农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土壤质量以及图上利用水平等综合质量状况都对耕地面积有所影响。
        1.2理论基础
        在土地质量评价当中,主要采用的理论评价方法是农用地分等理论,它是根据现行标准耕作制度进行分析,实现地制定作物的光照与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条件等进行逐级订正实现对农用地质量级别判定;采用土地肥力理论对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等能量的能力进行衡量;通过运用生产要素理论来实现对物质生产的基本要素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运用了黑箱理论、系统理论的方法。
        2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
        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粮食产量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袁隆平院士虽然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但是依然保障不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更大,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的耕地质量等级并不高。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因此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规定18亿亩耕地红线,大力进行土地整治,严格控制土地用途,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使耕地更加“优质、集中、连片”。
        3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影响分析
        1)缺少灌溉设施。土地整治项目区多设在农村,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有限,项目区内缺少灌溉设施。平时耕地劳作需要靠农户自行想办法,通过水管、挖井等方式进行灌溉。这种方式对人力的消耗非常大,而且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都很低,不能保证灌溉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质量。2)对地下水利用不足。我们上文提到过许多农户会利用挖井进行灌溉,但是由于挖井设施或者方式的原因,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会有一定的不足。而且部分农户对于水库的依赖性过大,一旦降雨量不充分的年份,水库蓄水量不够,就没有办法保证农田的灌溉。大部分农户缺少对于机井的保护和管理意识,机井的利用率不高。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利用不足的原因。3)土地布局不合理。许多农业耕地,是千百年来劳动者耕作劳动自然形成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以土地布局缺乏合理性。耕地整体缺乏规划,农田分布比较零散,不适合大机器生产和耕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效率。

而且不同农户对土地管理情况不一,这也导致耕地质量参差不齐
        4基于土地整治工程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研究
        4.1土地平整工程
        在众多影响因素之中,地形与地貌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地形首先决定着土地利用与新造耕地基础设施应当如何建设。地貌条件对耕地质量最直观的影响条件就是海拔和坡度。海拔上升气温下降的同时光照也逐步增加。据统计,海拔每增加100m,光照强度增加4.5%,温度则下降0.6℃左右。这都是对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坡度直接影响着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坡上坡下的养分也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采用剥离表土,平整、归并、翻耕田块以及客土回填等措施进行对土地的整治,从而改善地质地貌带给耕地质量的影响。
        4.2灌溉与排水工程
        水是作物机体的重要组成,也是制造农作物有机物的重要原料和作物养料的载体,因此合理的改善水质状况也对土壤养分及其温度有着一定影响,因此通过兴建“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农田的水分状况,抑止土壤盐碱化的速度从而也改善了灌溉水资源状况。
        4.3土壤改良工程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耕地质量也有着很大影响。土壤质地主要可以分为沙土、黏土、壤土等几个方面,其中壤土是最理想的耕种土地。土壤当中的有机物含量也直接影响着土地的肥沃情况,土壤的盐碱化、土壤侵蚀等因素都是评定土地质量的重要依据。土壤改良工程的落实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灌溉与生产,同时发挥机耕效率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解放劳动力。
        4.4健全农村耕地质量保护机制
        众所周知,对广大农民群众而言,农村耕地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财产和资源之一。只有构建系统化的农村耕地质量保护机制,才能稳步提升农村耕地质量保护,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应该大力鼓励可耕地的有效整理,以提升和增加土地整治效益为核心,加速整理农村土地的土地资源,切实增加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加速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纯粹的土地整理逐步转变为结合土地风貌进行改造,从以往重视耕地数量转变为对生态、质量、数量的共同关注,切实促进耕地保护机制的完善,促进耕地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应该构建和完善农村耕地质量管理保护制度。最后,要循序渐进地打造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直接为保护耕地的农户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借助诸多经济手段,尽可能地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4.5健全完善共同责任机制
        耕地保护是广大村民、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县、市、省在内的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共同责任与目标,应该打造共同责任机制。确认保护耕地是各位公民的责任,国土资源部门应该下大力气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采取多种有力措施;规划局、发改委、水利部门等,都应该遵守相应的土地使用程序,科学地处置规划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打造共同责任体系,最关键的是把耕地保护考核列入到各界党政干部和领导的政绩考核目录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问责机制,对非法占用农村耕地的现象进行严惩。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需要考虑的背景和评价原则有很多,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依据耕地评价原则,针对特定的项目区耕地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提升情况。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是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工作,是评价土地整治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关部门要重视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评价,并以此寻找到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最佳办法,提高我国的耕地效率和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明乐乐.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2]匡丽花,叶英聪,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7):198-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