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云山农场 黑龙江虎林 158420
摘要:在国内三大粮食经济作物中,水稻能实现年单产持续升高,得益于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实践。近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水稻高产持续面临土壤结构变差、水肥条件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等问题。为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实践有必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水稻品种更替、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种植制度变化,适应提高肥料、农药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水稻;技术创新;栽培技术
1导言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每个人都关注的话题。水稻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民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食材。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进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极为重要和关键。
2创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
根据我国农业部门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水稻技术自1997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我国水稻总产量、单产以及种植面积出现下降趋势。自2003年至今,我国水稻的总产量、单产以及种植面积逐渐恢复增长。从我国水稻发展趋势分析,对水稻品种进行改良,不断推出耐肥抗倒性好、抗病虫性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其产量的提高。创新水稻栽培技术,例如防治病虫害技术、种植技术以及育秧技术等,也可以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户对水稻种植的热情,加上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水稻产量显著提高。近些年,我国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主要取决于栽培技术的创新,因此,创新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积极意义。
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3.1秧苗处理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中国各个水稻种植区气候及土壤条件也差异巨大,因此在种植水稻前,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水稻品种生长要求,选择质量较好的秧苗。庆林298、庆林598、庆林698、庆林798、绥粳18、通院332、通育413、东粳67、松花江1号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水稻优质高产品种。
3.2移栽
为了避免秧苗密度过大而导致水稻无法正常成长的情况,可以通过人工移栽的方式降低秧苗密度。对于旱育期的秧苗,一般在秧苗年龄3.1~3.5叶时进行移栽,而大苗则在4.1~4.5叶时进行移栽。在插秧前,需合理控制秧田水深度,避免出现水面过浅导致插秧机无法使用的状况,因此秧田水深度最好在1cm左右,移栽深度在2cm左右。若移栽深度过浅,会出现倒苗或者散苗的现象;移栽深度过深则不利于幼苗生长。另外,移栽密度也要合理控制,若当地土壤肥力以及秧苗素质较好,移栽密度可适当增加,反之则要减小移栽密度。
3.3肥水管理
可通过施肥来提高水稻质量与产量,水稻肥料主要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追肥,追肥要避免和除草、灌水工作相冲突。分蘖肥和穗肥是2种主要追肥肥料,在追肥时要控制好追肥时间及肥料种类。在插秧7d施用分蘖肥,硫酸氨基数量控制在75~150kg/hm2;穗肥在抽穗后15d施用,硫酸铵数量控制在120~150kg/hm2;另外,在灌溉水稻时,要保证水质清洁,根据水稻生长阶段选择正确的灌溉方式,促进秧苗生长。
4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4.1注意育种与栽培研究的互动,推进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生产
纵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在育种方面经历了自高秆到矮秆,由矮杆向杂交稻,再向超级稻的培育发展,而最终能实现高产栽培,与匹配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有着直接关系。实际上,正是因为不同选育品种生育特性差异性大,才需要优化栽培区的种植制度和方式以激发其高产潜能。今后,这种先育种后改进栽培技术的模式,将逐渐向育种与栽培研究互动,按需选育品种的模式过渡。而当前种植环境恶化、土壤肥力衰退、水资源严重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出现,更加需要加强育种与栽培技术的优化联合,以实现由最初的高产、高效向优质、生态、安全的综合效益靠拢。
4.2持续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促进水稻种植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实践的必然选择。当前,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创新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在于:机械育插秧模式、杂交/双机稻机插技术、杂交稻机械化施肥用药技术,以及主要农艺环节配套的机械化作业,尤其注意创新精量播种、深施肥与机插一次作业、机插集中育供秧等技术。同时,着力探索适应丘陵山区的机械直播技术,以推进水稻高产种植匹配的机械化作业模式。
4.3注意研发新型肥水技术,大大提升水稻水肥利用率
当前,国内稻田氮肥用量超标,综合利用率低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降低氮肥用量,提升氮肥利用率,选育氮肥敏感品种,研发新型施肥技术,推广合理密植,创新水肥一体化管理是上上之策。同时,还要配套新型水分管理模式,创新定量化、指标化的水分管理。
4.4研发配套抗灾减灾技术,完善灾害防控技术体系
这些年,全球气候恶化,加上种植农艺制度的变革、各种新培育品种的推广,水稻力保高产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受到的压力愈来愈大。汇总这些自然灾害,有:高低温、干旱、洪涝等。就此,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方面,应注意做好培育品种耐抗高低温、干旱、洪涝等方面的鉴定,注意创新适应抗灾水稻高产栽培的种植制度,注意建立健全匹配品种、环境、技术的综合防灾技术体系。
4.5病虫害绿色防控
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控制等措施,以实现水稻种植自高产到优质的转变。培育耐抗品种,做好品种选育,淘汰叶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易感品种。改进农艺技术,做好深耕灌水工作,利用化蛹期耐抗性差的性状,对冬闲田统一翻耕,同时灌深水,至少没稻桩1周,对清灭越冬虫源基数效果不错。做好种质处理,晒种、药剂拌种,用咪鲜胺、赤•吲乙•芸苔种子处理,对降低恶苗病、稻瘟病、个别虫害等有不错的效果。秧苗移栽前,施药带药移栽,以控制某些病毒病的扩散。
4.5.1选择抗病能力较高的品种
可在最初选择抗病能力较高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保证水稻秧苗质量。选种时,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在种植前,也可将水稻种子在药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并结合药剂拌种,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
4.5.2加强田间管理
在种植水稻时,要加强田间管理工作,科学施肥。可合理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还可根据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种植户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及水稻生长情况合理控制浇水量,防止因浇水过多导致烂根。在生长期间,种植户应时刻观察水稻生长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病虫害,并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应以统防统治为核心,组织种植户加入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节约防治成本,保障水稻产量及质量。
4.6水稻生产机械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剧。就水稻种植生产而言,不少国家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而作为水稻种植大国的我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推广,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奠定基础。国内水稻生长应用最多的机具为机插秧,适合多种地形,稻民根据地形不同,合理调整插秧深度和间距,以提升插秧的效率,扩大水稻生产的规模。但是,配套的农艺技术还有待完善,还有赖于技术人员对相应技术做出创新和实践。
5结束语
总之,水稻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粮食,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国内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今后,应着力于稻田栽培管理优化,注意提升肥水利用率、增强水稻抗逆性培育、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生产,借以协调群体结构、提高成穗率、保证有效穗、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以扩大水稻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祝国虹,崔玉梅,刘正茂.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实施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9,(2):110.
[2]王承义,詹雄伟.浅述农业生态环境与水稻生产机械化[J].中国农机化,2019,(6):89.
[3]蒋欣.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