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南坪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湖北 利川 445400
摘要:新发展形势下,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各地的发展规律,具有创新思维。在促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开展中,应提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不仅将使后续工作跟进更具实效性,也将助力特色乡村建设。因此,需进行统筹规划,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制定乡镇规划建设方案,并实施有效管理。为此,本文展开对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思。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对策
一、浅议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现状
为构建美丽乡村、促进乡镇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提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效性。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总结意识。现阶段,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仍存在有参照性的法律法规少,部分管理制度、标准等主干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新的工作需求;因管理模式单一、机械化,无法调动乡镇民众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存在工作交叉问题,难以实现工作协调,管控效果不佳;缺乏有效引导,造成土地使用的浪费等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便需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水平、治理能力等多角度着眼,有层次、多维度的推进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工作协调,吸引广大民众的关注、支持与参与。
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保障
在“十四五”全面实施背景下,为促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使各项工作实施进行新层次,应构建严密、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而,实现对各地区农民房屋建设、村镇中公共服务设施建造等展开精细管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展开对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流程与质量监督,进行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在实现创新发展中,也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古迹等保护,为村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指明新方向。此外,还应设有基层的综合管控部门,促进工作部署,注重打造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团队,促进工作稳健推进。
(二)需统筹乡村规划编制体系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应回答好四大问题:首先,掌握不同片区、不同类型村镇的空间建设模式和空间布局特征,包括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统筹配置模式,研究各村镇地区中公共资源配置需求的差异、理清政府和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未来乡村地区的公共资源使用趋势做出判断,并提出多套公共资源配置模式[1];其次,对影响乡村地区建设的重要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展开总体技术指导,例如:乡村总体风貌管控引导、文化保护、灾害预防、农房安全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重要生态空间保护等;再次,研究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譬如:文旅事业发展模式,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培育方式等,并对当前影响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设问题提出调整建议;最后,确定乡村地区的重大设施项目名单和空间布局,为政府重要涉农投资提供指引。
镇:乡镇域内的各项村镇用地、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研究。
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形成乡镇总体规划,侧重乡镇域内的村镇空间布局研究,包括各类村镇用地布局、乡村各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项目的选型、共享与布局;村镇危房统计与保障房建设安排、村镇重要道桥修建规划、村镇重要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等。
村: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安排定位村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细化村庄各项改造要求。
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定位村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应根据村民意愿与实际地形、地貌及村庄建设情况做出优化调整。提出村庄重要环境空间改造方案,细化村庄建筑风貌、文化景观、绿色建筑、防灾减灾的各项改造要求。
(三)推进不同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方面,在城市地区中,采用综合性管控为主。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划定城市建设地区。在村镇规划中各类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均应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系统相对接。城市建设地区内的所有村镇建设用地布局、村镇各项建设行为均需服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建设要求。
另一方面,非城市区域中,以分区、分类引导为主,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之外的地区为非城市建设地区。非城市建设地区需编制镇村体系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应着重以分区、分类的方式,促进村镇之间的差异发展。在非城市建设地区,规划管理部门对村镇各项建设行为应侧重采取政策引导和协商式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村镇规划编制的内容需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凝聚村民共识。
(四)需统筹村镇各类建设行为
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镇规划作为统筹“三农”资金投放的基本依据,其他部门规划作为专项规划需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镇规划对接,以便化解乡村地区多规不协调问题[2]。地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承担村镇规划与管理的核心管理职责。乡村地区各类建设行为均需通过地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许可并予以备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镇规划对各部门建设项目提出修改调整意见,同时参与乡村各类建设工程的验收工作。
(五)创新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式
一来,应推广乡村协作式规划管理模式,使村民成为村庄规划的执行主体,形成政府、规划师和村集体的平等协商关系。促进村庄建设利益相关人商议决策,规划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将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付诸执行[3]。
二来,需创新“助村规划师”等新的规划编制委托方式,加强对农民自主设计和自建农房的有效指导,鼓励设计师深入基层,在乡村规划编制中突出乡村设计内容。在农房建造方法上探索新乡土建筑创作,传承和创新传统建造工艺,推广对地方材料的运用,融入创新技术手段,提升其物理性能和稳固性,研发适合现代生活的新乡土建筑和乡村绿色建筑技术等。
三、结语
综上,基于当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显著问题,对其施以针对性化解措施,需要多维度发力。只有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使规划建设工作更具系统性、全面性,才能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规划建设与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助力村镇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娜,程文亮.柘城县村镇规划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8):13.
[2]肖泳.渝东南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几个核心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7(5).
[3]陈敏峰.探讨现时代农村如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J].四川建材,2017(1):10.